网络诚信缺失的成因与对策研究--以网络舆情问题为视角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5页 |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7-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第7-9页 |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9-11页 |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选题的理论意义 | 第11页 |
·选题的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选题的基本内容 | 第12-13页 |
·主要思想 | 第12页 |
·重点和难点 | 第12页 |
·创新或特色 | 第12-13页 |
·选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二章 诚信与网络诚信相关理论 | 第15-23页 |
·中西方诚信观及当代诚信概述 | 第15-17页 |
·中西方文化的诚信观概述 | 第15-16页 |
·诚信的当代阐述及内涵扩展 | 第16-17页 |
·网络社会和网络诚信的提出 | 第17-23页 |
·网络社会的基本特征 | 第17-19页 |
·网络诚信的含义与本质 | 第19-20页 |
·网络诚信与自由权、知情权的伦理边界 | 第20-21页 |
·网络诚信的提升所反应的社会伦理关系 | 第21-23页 |
第三章 网络舆情问题及其网络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 第23-37页 |
·网络舆情的内涵 | 第23页 |
·网络舆情的特点与作用 | 第23-25页 |
·网络舆情的特点 | 第23-25页 |
·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与负面效应 | 第25页 |
·当前公民网络使用情况的现状及分析 | 第25-33页 |
·第 32 次互联网数据统计报告的相关情况分析 | 第25-28页 |
·网络诚信问题的实例调查分析 | 第28-33页 |
·网络舆情问题中网络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 第33-37页 |
·网络语言失范 | 第33-34页 |
·虚假“舆情”泛滥 | 第34-36页 |
·网络黑客攻击行为 | 第36-37页 |
第四章 网络舆情问题中网络诚信缺失的成因探析 | 第37-43页 |
·直接原因:主体素质及网络舆情的复杂性 | 第37-39页 |
·客观原因:网络系统的不完善及网络舆情的复杂性 | 第37-38页 |
·主观原因:网络舆情行为主体自身的原因 | 第38-39页 |
·历史根源:中国传统社会不诚信现象的影响 | 第39-41页 |
·历史政治根源 | 第39-40页 |
·历史经济根源 | 第40页 |
·历史文化根源 | 第40-41页 |
·思想根源:现代社会主体诚信道德意识的弱化 | 第41-42页 |
·社会根源:现代社会诚信缺失的大环境 | 第42-43页 |
第五章 规范网络舆情以促进网络诚信建设 | 第43-55页 |
·遵循自由与控制辩证统一的原则 | 第43页 |
·健全主流网络媒体的建设 | 第43-44页 |
·强化对社会主体的网络诚信教育 | 第44-49页 |
·进行网络诚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 第44-48页 |
·培养各网络社会主体的自律精神和媒介素养 | 第48-49页 |
·构建完善的网络舆情法律体系 | 第49-52页 |
·构建保障网络舆情健康发展的相关法律制度 | 第49-51页 |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第51-52页 |
·加强相关行政部门对网络舆情的监管与引导 | 第52页 |
·完善网络技术对网络舆情的监管 | 第52-53页 |
·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 | 第52-53页 |
·完善网络舆情监管的病毒防护体系 | 第53页 |
·营造良好的网络诚信社会氛围 | 第53-55页 |
·保障网络舆情成为社会主体正常利益诉求的渠道 | 第53页 |
·积极营造社会诚信氛围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关于网络诚信问题的问卷调查 | 第63-67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