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8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8-38页 |
·PPRV 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PPRV 病原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8-20页 |
·PPR 的流行情况 | 第20-23页 |
·PPR 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第23页 |
·易感动物 | 第23页 |
·传播途径 | 第23页 |
·主要症状 | 第23页 |
·PPR 防控 | 第23-29页 |
·传统弱毒疫苗 | 第24-26页 |
·基因工程疫苗 | 第26-28页 |
·表位疫苗 | 第28页 |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28-29页 |
·病毒样颗粒研究进展 | 第29-38页 |
·病毒样颗粒的发展 | 第29-30页 |
·VLPs 的分类 | 第30-31页 |
·VLPs 的表达系统和免疫原性 | 第31-35页 |
·VLPs 的应用前景 | 第35-36页 |
·VLPs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36-38页 |
第二章 PPRV N 蛋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 第38-47页 |
摘要 | 第38页 |
·材料 | 第38-39页 |
·毒株、载体和菌种 | 第38-39页 |
·试剂及酶 | 第39页 |
·培养基及溶液 | 第39页 |
·方法 | 第39-43页 |
·PPRV 总 RNA 的提取 | 第39页 |
·N 蛋白基因的 RT-PCR 扩增 | 第39-40页 |
·N 蛋白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0-42页 |
·N 蛋白基因的真核表达与检测 | 第42-43页 |
·结果 | 第43-45页 |
·PPRV N 基因的扩增 | 第43页 |
·pCAGGS/N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 第43-44页 |
·N 蛋白表达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 | 第44页 |
·N 蛋白表达的 Western blotting 检测 | 第44-45页 |
·讨论 | 第45-47页 |
第三章 PPRV M 蛋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 第47-55页 |
摘要 | 第47页 |
·材料 | 第47-48页 |
·毒株、载体和菌种 | 第47-48页 |
·试剂及酶 | 第48页 |
·培养基及溶液 | 第48页 |
·方法 | 第48-51页 |
·PPRV 总 RNA 的提取 | 第48页 |
·M 蛋白基因的 RT-PCR 扩增 | 第48-49页 |
·M 蛋白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9-50页 |
·M 蛋白基因的真核表达与检测 | 第50-51页 |
·结果 | 第51-52页 |
·PPRV M 基因的扩增 | 第51页 |
·pCAGGS/M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 第51页 |
·M 蛋白表达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 | 第51-52页 |
·M 蛋白表达的 Western blotting 检测 | 第52页 |
·讨论 | 第52-55页 |
第四章 PPRV F 蛋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55-65页 |
摘要 | 第55页 |
·材料 | 第55-56页 |
·毒株、载体和菌种 | 第55-56页 |
·试剂及酶 | 第56页 |
·培养基及溶液 | 第56页 |
·方法 | 第56-60页 |
·PPRV 总 RNA 的提取 | 第56页 |
·F 蛋白基因的 RT-PCR 扩增 | 第56-57页 |
·F 蛋白基因真核和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7-58页 |
·F 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58-59页 |
·F 蛋白基因的真核表达与检测 | 第59-60页 |
·结果 | 第60-63页 |
·PPRV F 基因的扩增 | 第60页 |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 第60页 |
·重组原核蛋白的表达鉴定 | 第60页 |
·重组原核蛋白的免疫原性鉴定 | 第60-62页 |
·多抗血清效价测定 | 第62页 |
·F 蛋白表达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 | 第62-63页 |
·F 蛋白表达的 Western blotting 检测 | 第63页 |
·讨论 | 第63-65页 |
第五章 PPRV H 蛋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 第65-72页 |
摘要 | 第65页 |
·材料 | 第65-66页 |
·毒株、载体和菌种 | 第65页 |
·试剂及酶 | 第65-66页 |
·培养基及溶液 | 第66页 |
·方法 | 第66-69页 |
·PPRV 总 RNA 的提取 | 第66页 |
·H 蛋白基因的 RT-PCR 扩增 | 第66-67页 |
·H 蛋白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7-68页 |
·H 蛋白基因的真核表达与检测 | 第68-69页 |
·结果 | 第69-71页 |
·PPRV H 基因的扩增 | 第69页 |
·pCAGGS/H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 第69-70页 |
·H 蛋白表达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 | 第70页 |
·H 蛋白表达的 Western blotting 检测 | 第70-71页 |
·讨论 | 第71-72页 |
第六章 PPRV VLPs 的装配与释放 | 第72-80页 |
摘要 | 第72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72-74页 |
·细胞和病毒 | 第72-73页 |
·试剂及酶 | 第73页 |
·质粒构建 | 第73页 |
·转染和感染 | 第73页 |
·抗体 | 第73页 |
·透射电镜 | 第73-74页 |
·电子显微镜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观察表达蛋白定位 | 第74页 |
·结果 | 第74-78页 |
·N、M、H 和 F 蛋白的表达 | 第74页 |
·同时表达 N、M、H 和 F 蛋白的细胞能够释放 VLP | 第74页 |
·单独的 M 蛋白能够形成 VLP | 第74-75页 |
·H 和 F 蛋白共表达能够引起细胞融合,但不能形成 VLPs | 第75-76页 |
·M 蛋白是 VLPs 装配所必需的 | 第76-77页 |
·装配形成的 VLPs 能够与特异性抗体发生反应 | 第77-78页 |
·讨论 | 第78-80页 |
第七章 PPRV M 蛋白影响 VLPs 形成的关键区域研究 | 第80-87页 |
摘要 | 第80-8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81-82页 |
·细胞、病毒和菌株 | 第81页 |
·试剂及酶 | 第81页 |
·突变引物的设计 | 第81-82页 |
·突变体重组质粒构建 | 第82页 |
·转染和感染 | 第82页 |
·透射电镜 | 第82页 |
·结果 | 第82-85页 |
·Mu3 缺失突变体转染细胞没有观察到 VLPs 的形成 | 第82-83页 |
·M 蛋白两端序列不影响 VLPs 的装配和释放 | 第83页 |
·Mu4 缺失突变体转染细胞形成的 VLPs 几乎都出现细胞核内 | 第83-84页 |
·Mu5 和 Mu6 缺失突变体装配的 VLPs 分散在胞质和核内 | 第84页 |
·Mu9 缺失突变体装配成功的 VLPs 部分出现在核仁内 | 第84-85页 |
·讨论 | 第85-87页 |
第八章 PPRV VLPs 装配释放过程中部分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87-94页 |
摘要 | 第87页 |
·材料 | 第87-88页 |
·细胞和菌株 | 第87页 |
·试剂及酶 | 第87-88页 |
·培养基及溶液 | 第88页 |
·方法 | 第88-89页 |
·引物设计 | 第88页 |
·重组质粒构建 | 第88页 |
·转染 CHO 细胞 | 第88-89页 |
·激光共聚焦检测蛋白共定位 | 第89页 |
·免疫共沉淀检测蛋白相互作用 | 第89页 |
·吉姆萨染色观察 H 和 F 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89页 |
·结果 | 第89-92页 |
·共聚焦显示 M 与 F、M 与 H、M 与 N 蛋白之间各自独立表达 | 第89页 |
·免疫共沉淀显示 M 蛋白与 F 蛋白、H 蛋白、N 蛋白不发生相互作用 | 第89-91页 |
·H 和 F 蛋白共定位于细胞的同一层面 | 第91页 |
·免疫共沉淀显示 H 蛋白与 F 蛋白之间存在较强相互作用 | 第91-92页 |
·吉姆萨染色显示 H 和 F 蛋白共表达能够促进细胞融合作用 | 第92页 |
·讨论 | 第92-94页 |
第九章 PPRV F 蛋白跨膜区序列对 VLPs 形成的影响 | 第94-99页 |
摘要 | 第9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94-96页 |
·细胞、病毒和菌株 | 第94-95页 |
·试剂及酶 | 第95页 |
·突变引物的设计 | 第95-96页 |
·突变体重组质粒构建 | 第96页 |
·转染 | 第96页 |
·透射电镜 | 第96页 |
·结果 | 第96-98页 |
·所有突变体都不影响 VLPs 的产生 | 第96-97页 |
·几乎所有转染细胞均出现了各种病变 | 第97-98页 |
·讨论 | 第98-99页 |
第十章 全文结论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
作者简介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