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8-19页 |
·数量性状的定位 | 第8-12页 |
·QTL 定位的基本策略 | 第9页 |
·QTL 定位所用到的群体 | 第9-10页 |
·分子标记技术及其运用 | 第10-12页 |
·QTL 的定位方法 | 第12-14页 |
·单标记分析法(Single‐marker analysis) | 第12页 |
·区间作图法(Interval mapping, IM) | 第12-13页 |
·复合区间作图法(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 CIM) | 第13页 |
·混合线性复合区间作图法(Mixed model approaches, MMA) | 第13页 |
·关联分析(Association analysis) | 第13-14页 |
·QTL 定位的发展方向 | 第14页 |
·Nested Association Mapping | 第14页 |
·eQTL 定位 | 第14页 |
·控制水稻抽穗期的 QTL 定位 | 第14-15页 |
·已克隆控制水稻抽穗期的基因 | 第15-17页 |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 | 第17-19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9-22页 |
·供试材料 | 第19页 |
·CSSL 群体的种植和抽穗期记载方法 | 第19-20页 |
·数据处理和 QTL 分析 | 第20页 |
·DNA 提取 | 第20页 |
·PCR 反应和电泳 | 第20-21页 |
·PCR 反应体系 | 第20页 |
·PCR 反应程序 | 第20页 |
·电泳检测 | 第20-21页 |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引物 | 第21-2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2-28页 |
·亲本和代换系的抽穗期表现 | 第22页 |
·水稻早稻抽穗期和中稻抽穗期 QTL 的分析和定位 | 第22-26页 |
·早稻种植条件下的抽穗期 QTL 定位 | 第22-23页 |
·中稻种植条件下的抽穗期 QTL 定位 | 第23-26页 |
·两个不同光温生态条件下的抽穗期 QTLs 比较 | 第26页 |
·qHD8 目标区域的近等基因系构建 | 第26-28页 |
4. 结论 | 第28-29页 |
5. 讨论 | 第29-31页 |
6. 下一步研究计划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作者简历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