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8-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9-10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一章 中学德育网络方法概述 | 第13-20页 |
第一节 德育网络方法概述 | 第13-15页 |
一、德育网络方法的内涵界定 | 第13-14页 |
二、德育网络方法的主要特点 | 第14-15页 |
第二节 中学德育网络方法的主要方式 | 第15-17页 |
一、注重平等的相互交流方式 | 第15-16页 |
二、完美的虚拟情景展现方式 | 第16页 |
三、突出立体与多维层次方式 | 第16-17页 |
四、彰显个性与开放方式 | 第17页 |
第三节 中学德育网络方法研究的价值 | 第17-20页 |
一、丰富中学德育理论研究 | 第17-18页 |
二、拓展中学德育方法体系 | 第18页 |
三、增强中学德育实效性 | 第18-19页 |
四、增强学生作为网络对象的主体性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中学德育网络方法应用的基本依据 | 第20-28页 |
第一节 中学德育网络方法应用的理论依据 | 第20-22页 |
一、德育方法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 第20-21页 |
二、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 | 第21页 |
三、新时期德育理论的本质要求 | 第21-22页 |
四、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 | 第22页 |
五、新时期德育实践的现实需求 | 第22页 |
第二节 中学德育网络方法应用的现实依据 | 第22-24页 |
一、中学德育传统“硬灌输”,脱离了德育教育实际 | 第22-23页 |
二、中学德育传统“说教式”,有失德育教育生动性 | 第23页 |
三、中学德育传统“单向式”,失去德育教育合力 | 第23-24页 |
四、中学德育传统“封闭式”,弱化德育教育主体意识 | 第24页 |
第三节 中学德育网络方法应用的现实条件 | 第24-28页 |
一、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应用网络方法的基本前提 | 第24-25页 |
二、健全的校园网络资源,是创新德育方法的技术平台 | 第25-26页 |
三、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是德育教师应用网络方法技术保证 | 第26页 |
四、网络通讯工具的普及使德育对象拥有了物质条件 | 第26-28页 |
第三章 中学德育网络方法的应用 | 第28-39页 |
第一节 中学德育网络方法应用目标 | 第28-30页 |
一、应用德育网络方法,发挥中学德育能动作用 | 第28-29页 |
二、应用德育网络方法,体现中学德育自身价值 | 第29页 |
三、应用德育网络方法,实现中学德育育人功能 | 第29页 |
四、应用德育网络方法,完善中学德育工作机制 | 第29-30页 |
第二节 中学德育网络方法应用原则 | 第30-32页 |
一、价值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30-31页 |
二、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31页 |
三、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31-32页 |
四、引导选择与主动传播相结合的原则 | 第32页 |
第三节 中学德育网络方法有效应用途径 | 第32-39页 |
一、建立中学德育网络方法应用的信息技术平台 | 第32-34页 |
二、建立与德育网络方法应用相关的现代信息技术保障 | 第34-36页 |
三、提升德育主客体运用网络方法的能力 | 第36-37页 |
四、建立有效的中学德育信息反馈机制 | 第37-39页 |
结束语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