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8页 |
| 1 绪论 | 第8-13页 |
| ·前言 | 第8页 |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 ·车辆监控系统的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嵌入式应用于车辆监控系统的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车辆监控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0-12页 |
| ·国内车辆监控系统现状 | 第10页 |
| ·国外行业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发展趋势 | 第11-12页 |
| ·本文结构安排 | 第12-13页 |
| 2 嵌入式系统设计 | 第13-22页 |
| ·嵌入式系统介绍 | 第13-15页 |
| ·嵌入式系统定义和特点 | 第13页 |
| ·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介绍 | 第13-14页 |
|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介绍 | 第14-15页 |
| ·车辆监控系统 | 第15-16页 |
| ·车辆监控系统框架 | 第15页 |
| ·车载终端组成 | 第15-16页 |
| ·北斗卫星系统 | 第16-18页 |
| ·北斗卫星系统概述 | 第16页 |
| ·北斗卫星定位原理 | 第16-18页 |
| ·GPRS 通信系统 | 第18-20页 |
| ·无线通信系统的选择 | 第18-19页 |
| ·GPRS 的主要特点 | 第19-20页 |
| ·基于北斗和 GPRS 嵌入式车载终端系统 | 第20-22页 |
| ·基于北斗和 GPRS 嵌入式车载终端系统组成 | 第20-21页 |
| ·本系统主要特点 | 第21-22页 |
| 3 基于 ARM9 的嵌入式车载终端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22-36页 |
| ·ARM 微处理器的选择 | 第23-24页 |
| ·存储器设计 | 第24-26页 |
| ·电源设计 | 第26-27页 |
| ·复位电路和时钟电路 | 第27页 |
| ·启动方式选择电路: | 第27页 |
| ·北斗定位模块 | 第27-32页 |
| ·UM220 结构和特点 | 第27-29页 |
| ·UM220 主要消息定义 | 第29-30页 |
| ·UM220 与 S3C2440A 的硬件连接设计 | 第30-32页 |
| ·数据传输 GPRS 通信模块 | 第32-34页 |
| ·W-801G 主要特点 | 第32-33页 |
| ·GPRS 数据传输指令 | 第33页 |
| ·W-801G 与 S3C2440A 的硬件连接设计 | 第33-34页 |
| ·以太网通信模块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4 信道最优化选择 | 第36-42页 |
| ·灰色关联分析法 | 第36页 |
| ·灰色关联分析法模型的建立 | 第36-40页 |
| ·指标矩阵的建立 | 第36-37页 |
| ·指标数据处理 | 第37-38页 |
| ·熵值法的权重值确定 | 第38-39页 |
| ·关联度 | 第39-40页 |
| ·灰色关联分析法在信道优化中的应用 | 第40-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5 基于 ARM9 的车载终端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42-65页 |
| ·嵌入式 linux 操作系统的移植 | 第42-51页 |
| ·设置交叉编译环境 | 第42页 |
| ·bootloader 的移植 | 第42-44页 |
| ·linux 内核的移植 | 第44-50页 |
| ·根文件系统的制作 | 第50页 |
| ·下载并执行映像文件 | 第50-51页 |
| ·QT 软件的编译与移植 | 第51-55页 |
| ·移植 tslib1.4.1 | 第52-53页 |
| ·移植 Qte4.5.2 | 第53-55页 |
| ·应用软件设计 | 第55-65页 |
| ·信道检测和优化 | 第56-57页 |
| ·车辆位置信息的获取 | 第57-60页 |
| ·北斗通信软件设计 | 第60-62页 |
| ·GPRS 通信软件设计 | 第62页 |
| ·以太网通信的软件设计 | 第62-65页 |
| 6 系统实验调试 | 第65-73页 |
| ·硬件调试 | 第65-66页 |
| ·北斗模块电路调试 | 第65页 |
| ·GPRS 模块电路调试 | 第65-66页 |
| ·以太网模块电路调试 | 第66页 |
| ·系统软件的调试 | 第66-72页 |
| ·配置超级终端 | 第66-67页 |
| ·北斗斗模块软件调试 | 第67页 |
| ·GPRS 通信软件调试 | 第67-68页 |
| ·以太网模块的调试 | 第68-70页 |
| ·系统联调 | 第70-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7 结论 | 第73-74页 |
| ·总结 | 第73页 |
| ·展望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 附录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