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视角 | 第10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食品安全 | 第10页 |
·食品安全风险 | 第10-11页 |
·风险感知 | 第11页 |
·研究方法、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目标 | 第12页 |
·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 第12-13页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回顾 | 第15-22页 |
·食品安全风险及消费者风险感知 | 第15-16页 |
·食品安全风险研究 | 第15页 |
·消费者风险感知研究 | 第15-16页 |
·风险感知的研究范式和途径 | 第16-17页 |
·心理测量范式 | 第16页 |
·社会放大效应 | 第16页 |
·文化理论 | 第16页 |
·理性行为者模型 | 第16-17页 |
·风险感知的测量模型 | 第17页 |
·双因素模型 | 第17页 |
·多维度模型 | 第17页 |
·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 | 第17-20页 |
·国外研究情况 | 第17-19页 |
·国内研究情况 | 第19-20页 |
·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风险感知 | 第20-21页 |
·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风险感知研究 | 第20页 |
·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现状分析 | 第22-28页 |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分类、使用标准及原则 | 第22-23页 |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 | 第22页 |
·食品添加剂的分类 | 第22页 |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 | 第22页 |
·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和最大使用量 | 第22-23页 |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 | 第23页 |
·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现状分析 | 第23-26页 |
·生产企业存在的问题 | 第23-25页 |
·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四章 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风险感知水平分析 | 第28-36页 |
·研究内容、问卷设计与数据获取 | 第28页 |
·研究内容 | 第28页 |
·问卷设计 | 第28页 |
·数据获取 | 第28页 |
·样本统计特征 | 第28-29页 |
·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风险感知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29-33页 |
·消费者对易被滥用的食品添加剂的风险感知 | 第29-32页 |
·消费者对食品中添加防腐剂的看法 | 第32-33页 |
·消费者对非法添加物的认知情况 | 第33-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五章 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风险感知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无锡市消费者的调研 | 第36-50页 |
·理论基础与计量方法 | 第36-37页 |
·理论基础 | 第36页 |
·计量方法 | 第36-37页 |
·影响风险感知的社会心理学因素 | 第37-42页 |
·影响风险感知的人口统计学因素 | 第42-46页 |
·性别 | 第42页 |
·年龄 | 第42-44页 |
·婚姻状况 | 第44-45页 |
·是否有 18 周岁以下的小孩 | 第45-46页 |
·家庭平均月收入 | 第46页 |
·研究结果对比分析 | 第46-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六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第50-53页 |
·研究结论 | 第50页 |
·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风险感知水平 | 第50页 |
·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 | 第50页 |
·对策建议 | 第50-52页 |
·消费者角度 | 第50-51页 |
·政府角度 | 第51页 |
·媒体角度 | 第51页 |
·企业角度 | 第51-52页 |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8-59页 |
附录 B:食品添加剂风险感知调查问卷 | 第59-61页 |
附录 C: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 | 第61-64页 |
附录 D:可能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名单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