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绪论 | 第9-13页 |
| 一、选题背景 | 第9页 |
| 二、选题意义与目的 | 第9-10页 |
| 三、前人研究 | 第10-11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五、调查地点的基本情况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状况 | 第13-19页 |
| 第一节 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13页 |
| 第二节 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濒危状况 | 第13-19页 |
| 一、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留状况 | 第13-15页 |
| 二、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原因 | 第15-19页 |
| 第二章 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 | 第19-41页 |
| 第一节 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展的保护工作 | 第19-27页 |
| 一、莫旗政府与文化单位开展的保护工作 | 第19-22页 |
| 二、传承人开展的保护工作 | 第22-24页 |
| 三、各地达斡尔族人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开展的活动 | 第24-27页 |
| 第二节 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的个案调查、分析 | 第27-36页 |
| 一、乌春 | 第27-28页 |
| 二、扎恩达勒 | 第28-29页 |
| 三、鲁日格勒 | 第29-30页 |
| 四、传统曲棍球竞技 | 第30-31页 |
| 五、木库莲 | 第31-32页 |
| 六、哈尼卡 | 第32-33页 |
| 七、大轱辘车制作技艺 | 第33页 |
| 八、民居营造技艺 | 第33-34页 |
| 九、猎刀制作技艺 | 第34-35页 |
| 十、昆米勒采食习俗 | 第35-36页 |
| 第三节 未被列入项目的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 | 第36-37页 |
| 第四节 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效与问题 | 第37-41页 |
| 一、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方式 | 第38-39页 |
| 二、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 第39-40页 |
| 三、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效 | 第40-41页 |
| 第三章 从民族文化变迁来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 第41-47页 |
|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达斡尔族文化的意义 | 第41-43页 |
| 一、达斡尔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达斡尔族文化的象征符号 | 第41页 |
| 二、达斡尔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加民族认同 | 第41-42页 |
| 三、保护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文化多样性 | 第42-43页 |
| 四、保护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民族文化的根基 | 第43页 |
| 第二节 在变迁中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护 | 第43-47页 |
| 一、政府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保持主导地位 | 第43-44页 |
| 二、保护本民族语言 | 第44页 |
| 三、保护传承人,培养专业人才 | 第44页 |
| 四、增加平台,加大宣传,提高人们的认识 | 第44-45页 |
| 五、按变迁的办法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45页 |
| 六、注重活态保护 | 第45-46页 |
| 七、制定相关关法律法规 | 第46-47页 |
| 结语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附录一 | 第51-54页 |
| 附录二 | 第54-87页 |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