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物理科普教育的理论探索与模式建构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2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8-9页 |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研究问题 | 第11-12页 |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2-18页 |
| ·科普 | 第12页 |
| ·科普 | 第12页 |
| ·科普对象 | 第12页 |
| ·科普教育 | 第12-13页 |
| ·科普教育 | 第12-13页 |
| ·科普教育与科学教育 | 第13页 |
| ·模式 | 第13-14页 |
| ·模式 | 第13-14页 |
| ·物理科普教育模式 | 第14页 |
| ·科普教育的基本理念 | 第14-15页 |
| ·科学教育 | 第14页 |
| ·STS 教育 | 第14-15页 |
| ·人文教育 | 第15页 |
| ·物理科普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 ·认知理论 | 第15-16页 |
|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6页 |
|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16-18页 |
| 第3章 新课标高中物理教材科普教育资源分析 | 第18-26页 |
| ·高中物理新教材知识结构分析 | 第18-19页 |
| ·物理课程模块组成 | 第18页 |
| ·拓展性知识栏目分析 | 第18-19页 |
| ·教材中科普教育材料的特点和作用 | 第19页 |
| ·新教材科普教育资源的分析方法 | 第19-20页 |
| ·分析思路 | 第19-20页 |
| ·分析目标 | 第20页 |
| ·新教材科普教育资源的分类分析 | 第20-26页 |
| ·共同必修教材分析 | 第20-21页 |
| ·选修 1 教材分析 | 第21-22页 |
| ·选修 2 教材分析 | 第22-23页 |
| ·选修 3 教材分析 | 第23-26页 |
| 第4章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科普教育活动情况调研 | 第26-36页 |
| ·调研内容与方法 | 第26页 |
| ·调研方案 | 第26-27页 |
| ·调研范围与过程 | 第27页 |
| ·调研结果与分析 | 第27-36页 |
| ·问卷调查结果 | 第27-32页 |
| ·访谈调查结果 | 第32-33页 |
| ·调查结果分析 | 第33-36页 |
| 第5章 高中物理科普教育的模式构建 | 第36-51页 |
| ·物理科普教育的基本形式 | 第36-37页 |
| ·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 第37-38页 |
| ·基本教学模式探索 | 第38-40页 |
| ·回归生活情境式教学模式 | 第38-39页 |
| ·以实验室为支撑的教学模式 | 第39页 |
| ·社会互动合作式教学模式 | 第39-40页 |
| ·教学模式案例 | 第40-51页 |
| ·基于回归生活模式的教学案例设计 | 第40-42页 |
| ·基于实验室模式的教学案例设计 | 第42-45页 |
| ·基于社会互动模式的教学案例设计 | 第45-51页 |
| 第6章 总结与反思 | 第51-53页 |
| ·研究总结 | 第51页 |
| ·反思与展望 | 第51-53页 |
| ·反思 | 第51-52页 |
| ·展望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 附录 A | 第55-57页 |
| 附录 B | 第57-58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研究目录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