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青年、学生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青年、学生运动与组织论文--青年工作论文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5页
绪论第15-24页
 一、 选题缘由及理论价值第15-16页
 二、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第16-19页
  (一)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研究概述第16页
  (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研究成果第16-18页
  (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研究中的不足第18-19页
 三、 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第19-24页
  (一) 研究方法第19-21页
  (二) 基本思路第21-24页
第一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基本概念辨析第24-36页
 第一节 青年及青年观概念的界定第24-33页
  一、 青年概念内涵的界定第24-26页
  二、 青年概念的外延第26-29页
  三、 青年概念的本体论界定第29-30页
  四、 青年观概念的界定第30-33页
 第二节 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几个概念辨析第33-36页
  一、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广义和狭义之分第33-34页
  二、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与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观第34-35页
  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与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之辨第35-36页
第二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理论渊源第36-66页
 第一节 中西方文化传统中的青年观第36-42页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青年观第36-40页
  二、 西方文化传统中的青年观第40-42页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观第42-52页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观第42-48页
  二、 列宁的青年观第48-52页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基本观点第52-66页
  一、 青年的本质在于社会实践性第52-54页
  二、 青年的个体主体意识逐步觉醒和确立,成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第54-58页
  三、 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青年的价值追求第58-66页
第三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历史进程和理论逻辑第66-95页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第66-72页
  一、 新青年思潮在中国的兴起第66-69页
  二、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传入与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青年观第69-72页
 第二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思想青年观第72-77页
  一、 毛泽东思想青年观的形成和发展第73-74页
  二、 毛泽东思想青年观的主要内容第74-77页
 第三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第二次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青年观第77-82页
  一、 邓小平理论青年观第77-79页
  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青年观第79-81页
  三、 科学发展观中的青年观第81-82页
 第四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理论逻辑第82-95页
  一 青年群体具有独立特征和积极因素,但也存在不足第82-84页
  二 青年是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先锋队和重要的政治力量第84-88页
  三 青年的成长是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知识本领和健康体魄等各方面的统一第88-89页
  四 加强学习、开拓创新、联系群众和勇于实践是青年成长的主要路径第89-91页
  五 强化党的领导、照顾青年的特点、培养青年干部人才是青年工作的重要内容第91-95页
第四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与青年工作的实践场域第95-119页
 第一节 总体分析:当代中国青年群体的时代语境和典型特质第95-98页
  一 当代中国青年群体面临着复杂多变的时代语境第95-96页
  二 当代中国青年群体典型特质分析的三个维度第96-98页
 第二节 发展反思:当代中国青年现象、青年问题聚集呈现第98-107页
  一、 当代中国青年若干群体现象分析第99-104页
  二、 当代中国青年主要问题概述第104-107页
 第三节 实践场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与青年工作创新第107-116页
  一、 当前共青团开展青年工作面临的挑战第107-110页
  二、 新形势下共青团的组织功能第110-112页
  三、 创新共青团工作的思路和方法第112-116页
 第四节 主体自觉:当代中国青年在投身“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全面自由发展第116-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25页
后记第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变迁及走向
下一篇:新媒体时代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