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5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39页 |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第15-27页 |
| ·选题的现实背景 | 第15-17页 |
| ·选题的理论背景 | 第17-25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5-27页 |
| 第二节 文献回顾 | 第27-37页 |
| ·循证心理实践的概念 | 第27-29页 |
| ·循证心理实践的方法——系统评价 | 第29-35页 |
| ·循证心理实践的已有成果 | 第35-37页 |
| 第三节 研究结构 | 第37-39页 |
| 第二章 高校新生适应障碍半定式筛查量表的编制及运用 | 第39-80页 |
| 第一节 传统诊断学局限及本研究方向 | 第39-45页 |
| ·适应障碍的变态心理学解释:素质——应激模式 | 第39-42页 |
| ·适应障碍的症状学诊断原理分析 | 第42-43页 |
| ·临床实务面临的问题及本研究方向 | 第43-45页 |
| 第二节 对高校新生适应障碍成因与表现的系统评价研究 | 第45-51页 |
| ·研究设计 | 第45-46页 |
| ·文献检索结果 | 第46-48页 |
| ·制定编码与类属图表 | 第48-51页 |
| 第三节 基于系统评价的筛查性访谈量表编制 | 第51-71页 |
| ·基于系统评价的初筛性焦点小组访谈研究 | 第52-55页 |
| ·对高校新生适应障碍疑似个案的深度访谈研究 | 第55-56页 |
| ·访谈数据的分析与整理 | 第56-58页 |
| ·研究结果 | 第58-71页 |
| 第四节 访谈量表的评估效果检验 | 第71-77页 |
| ·诊断性试验设计 | 第71-73页 |
| ·试验结果 | 第73-77页 |
| 第五节 讨论与分析 | 第77-80页 |
| ·CCMD-3参照组评估情况小结 | 第77页 |
| ·试验组信度讨论 | 第77-78页 |
| ·两组评估效果比较 | 第78-80页 |
| 第三章 高校新生适应障碍的干预研究 | 第80-177页 |
| 第一节 当前心理治疗面临问题及本研究方向 | 第80-82页 |
| ·基础研究与临床实务间的脱节 | 第80-82页 |
| ·本研究方向 | 第82页 |
| 第二节 西方适应障碍干预策略系统评价 | 第82-88页 |
| ·研究设计 | 第82-83页 |
| ·文献检索结果 | 第83-84页 |
| ·对三类文献的回顾与分析 | 第84-86页 |
| ·系统评价小结——干预方案的制定 | 第86-88页 |
| 第三节 实验中所用理论与策略介绍 | 第88-124页 |
| ·治疗同盟理论模块与方案 | 第88-94页 |
| ·认知行为理论模块与方案 | 第94-108页 |
| ·动力分析治疗理论模块与方案 | 第108-124页 |
| 第四节 团体干预实验设计 | 第124-135页 |
| ·研究对象与入组标准 | 第124-125页 |
| ·各组干预方案 | 第125-131页 |
| ·治疗效果评估工具 | 第131-133页 |
| ·数据的收集方式与统计处理 | 第133-134页 |
| ·实验流程 | 第134-135页 |
| 第五节 实验结果 | 第135-153页 |
| ·实验组、对照组症状改善的横向比较 | 第135-140页 |
| ·各实验组不同治疗方案的过程效果分析 | 第140-147页 |
| ·治疗效果的维持效应 | 第147-151页 |
| ·人口学变量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 第151-153页 |
| 第六节 讨论与分析 | 第153-177页 |
| ·团体心理治疗对高校新生适应障碍的总体疗效讨论 | 第153-157页 |
| ·不同治疗策略对高校新生适应障碍的疗效比较 | 第157-163页 |
| ·各治疗模块效应机制 | 第163-170页 |
| ·提升治疗关系的要素分析 | 第170-173页 |
| ·多样性人口学信息对治疗的影响 | 第173-177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77-182页 |
| 第一节 结论 | 第177-180页 |
| ·高校新生适应障碍筛查研究结论 | 第177-178页 |
| ·高校新生适应障碍干预研究结论 | 第178-180页 |
| 第二节 创新点 | 第180页 |
| 第三节 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180-182页 |
| ·筛查研究 | 第180页 |
| ·干预研究 | 第180-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82-195页 |
| 致谢 | 第195-196页 |
| 附录 | 第196-199页 |
| 个人简历 | 第1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