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及其治理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4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8页 |
| 第一节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 ·选题依据 | 第14-15页 |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6-24页 |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 ·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 第四节 体系结构和创新点 | 第26-28页 |
| ·体系结构 | 第26-27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27-28页 |
| 第二章 出生性别比偏高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28-46页 |
| 第一节 出生性别比指标及其相关问题 | 第28-35页 |
| ·正常值范围是多少? | 第28页 |
| ·是否真的偏高? | 第28-30页 |
| ·真性偏高程度多大? | 第30-31页 |
| ·数据准确性如何? | 第31-35页 |
| 第二节 时间分布特征 | 第35-37页 |
| 第三节 空间分布特征 | 第37-41页 |
| 第四节 社会经济特征 | 第41-44页 |
| 第五节 小结 | 第44-46页 |
| 第三章 出生性别比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第46-94页 |
| 第一节 相关理论及框架 | 第46-63页 |
| ·基本概念 | 第46-48页 |
| ·相关理论 | 第48-54页 |
| ·出生性别比升高机制分析 | 第54-58页 |
| ·理论框架 | 第58-63页 |
| 第二节 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实证研究 | 第63-83页 |
| ·模型构建 | 第63-66页 |
|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 第66-68页 |
| ·实证结果 | 第68-76页 |
| ·进一步分析 | 第76-83页 |
| 第三节 关于生育政策对出生性别比影响的进一步论证 | 第83-91页 |
| ·出生性别比与总和生育率变动关系 | 第84-85页 |
| ·理论假设 | 第85页 |
| ·计算模型与数据来源 | 第85-8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87-91页 |
| 第四节 小结 | 第91-94页 |
| 第四章 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社会后果 | 第94-119页 |
| 第一节 女胎缺失 | 第94-100页 |
| ·方法和数据 | 第95-9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98-100页 |
| 第二节 男性婚姻挤压 | 第100-109页 |
| ·理论回顾 | 第100-102页 |
| ·婚姻挤压规模的估算 | 第102-105页 |
| ·婚姻挤压规模变动趋势 | 第105-109页 |
| 第三节 妇女权益受到侵犯 | 第109-117页 |
| ·直接侵犯 | 第110-113页 |
| ·间接侵犯 | 第113-115页 |
| ·进一步的分析 | 第115-117页 |
| 第四节 小结 | 第117-119页 |
| 第五章 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的治理研究 | 第119-147页 |
| 第一节 治理的可行性 | 第119-124页 |
| ·理论可行性 | 第119-122页 |
| ·现实可行性 | 第122-124页 |
| 第二节 治理路径分析 | 第124-128页 |
| ·出生性别比变化所历阶段 | 第124-126页 |
| ·各阶段的针对性措施 | 第126-128页 |
| 第三节 治理措施 | 第128-145页 |
| ·当前采取的主要措施 | 第129-132页 |
| ·三个需要明确的问题 | 第132-134页 |
| ·治理中存在的局限性 | 第134-138页 |
| ·进一步的改进 | 第138-145页 |
| 第四节 小结 | 第145-147页 |
| 第六章 案例分析 | 第147-165页 |
| 第一节 2000年开始偏高的省份——贵州省 | 第147-157页 |
| ·出生性别比变动的基本情况 | 第147-151页 |
| ·贵州省采取的主要措施 | 第151-154页 |
| ·取得的治理成效 | 第154-155页 |
| ·简短评析 | 第155-157页 |
| 第二节 1982年以来持续偏高省份——安徽省 | 第157-162页 |
| ·出生性别比的基本情况 | 第157-160页 |
| ·主要做法及其效果 | 第160-161页 |
| ·简要评析 | 第161-162页 |
| 第三节 小结 | 第162-165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5-169页 |
| 第一节 理论层面 | 第165-166页 |
| 第二节 实践层面 | 第166-167页 |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第167-169页 |
| 致谢 | 第169-1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0-178页 |
| 个人简历、博士学习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