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财政法论文--金融法论文--银行法论文

村镇银行法律制度研究

中文摘要第1-16页
Abstract第16-26页
引言第26-30页
 一、选题意义第26-27页
 二、研究综述第27-29页
 三、本文主要研究方法第29-30页
第一章 存在价值论:村镇银行的存在必要性与发展可行性第30-71页
 第一节 村镇银行之概念与性质第30-36页
  一、村镇银行在现行法上之概念与特征第30-32页
  二、特殊商业银行:现行法上村镇银行的性质界定第32-36页
 第二节 村镇银行与其他农村金融机构之界分第36-46页
  一、村镇银行与农村商业银行之辨析第36-37页
  二、村镇银行与农村合作银行之辨析第37-39页
  三、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合作社之辨析第39-41页
  四、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及农村资金互助社之辨析第41-43页
  五、村镇银行与小额贷款公司之辨析第43-46页
 第三节 村镇银行存在必要性论证第46-58页
  一、关于村镇银行存在必要性的论争第46-48页
  二、关于农村金融难题求解途径的纷扰论争第48-49页
  三、商业性金融是求解农村金融难题的一条不可或缺途径第49-52页
  四、合理制度设计下的村镇银行是农村金融困境的求解途径之一第52-53页
  五、农村金融空洞化的现实:村镇银行存在的必要性基础第53-58页
 第四节 村镇银行发展可行性论证第58-71页
  一、村镇银行的比较优势分析—兼谈四大国有银行撤离农村的原因第58-60页
  二、农村经济与金融需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村镇银行发展空间分析第60-62页
  三、民间资本供给充足:设立村镇银行资金支持可行性分析第62-64页
  四、农村地区盈利空间充裕:村镇银行盈利可行性分析第64-66页
  五、密切相关的两个问题:农民信用与贷款担保难题第66-71页
第二章 实证论: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与困境第71-102页
 第一节 概况分析: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第71-84页
  一、总体概况: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第71-74页
  二、实例考察:我国村镇银行运行的个案探悉第74-84页
 第二节 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特征及对农村金融的影响第84-89页
  一、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凸显的特征第84-85页
  二、村镇银行的发展对我国农村金融的影响第85-89页
 第三节 村镇银行发展中凸显的难题与困境第89-102页
  一、村镇银行市场定位易偏离服务"三农"目标第89-90页
  二、设立方式和投资比例限制等致使村镇银行资金短缺问题突出第90-91页
  三、主发起银行制度致使村镇银行股权结构失衡且独立性欠缺第91-92页
  四、治理结构存在严重欠缺第92-93页
  五、存款人利益保护机制缺位第93-94页
  六、所存在的其他问题第94-98页
  七、政策支持与法律制度的完善:解决村镇银行发展难题的途径第98-102页
第三章 村镇银行发展定位研究第102-133页
 第一节 村镇银行的发展定位之惑第102-106页
  一、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之惑第102-103页
  二、区域性抑或跨区性银行:村镇银行的区域定位之惑第103-104页
  三、商业性、政策性抑或合作性银行:村镇银行的性质定位之惑第104-106页
 第二节 村镇银行定位的国际经验借鉴第106-120页
  一、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概述第106-109页
  二、特许经营模式下的澳大利亚Bendigo社区银行第109-113页
  三、孟加拉乡村银行发展概况第113-115页
  四、启示之一:各国模式的差异与共性第115-116页
  五、启示之二:银行特许经营模式在我国的可适用性第116-120页
 第三节 村镇银行的发展定位第120-127页
  一、覆盖农村大部分经济主体: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第120-121页
  二、社区银行:村镇银行的区域定位第121-123页
  三、商业性银行:村镇银行的性质定位第123-127页
 第四节 现行立法对村镇银行的定位及其完善第127-133页
  一、我国现行立法对村镇银行的定位第127页
  二、"社区"的范围界定第127-129页
  三、"社区性"的直接要求:发起设立不应是唯一的设立方式第129-130页
  四、密切相关的问题: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第130-133页
第四章 村镇银行投资主体研究第133-166页
 第一节 村镇银行的投资主体范围研究第133-144页
  一、关于村镇银行投资主体的现行规定及其问题第133-135页
  二、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可行性分析第135-139页
  三、强制贷款者储蓄或投资可行性分析第139-142页
  四、关于企业和自然人投资主体第142-144页
 第二节 主发起银行制度存废之辩第144-151页
  一、主发起银行制度的确立及其积极效应第144-145页
  二、问题丛生:主发起银行制度的负面效应探析第145-148页
  三、经营专业化和股权多元化:主发起银行制度的完善第148-151页
 第三节 对民间资本投资严格限制的反思第151-166页
  一、对民间资本入股村镇银行严格限制的现行规定第151-153页
  二、我国民间资本入股银行业的历程和立法变迁回顾第153-156页
  三、更为深层的思考:民间资本入股银行业的利弊之争第156-159页
  四、村镇银行应为完全民有民营银行:村镇银行投资制度的完善第159-161页
  五、与村镇银行完全民营化相关的问题及其解决第161-164页
  六、一点总结:村镇银行的具体设立应因地制宜第164-166页
第五章 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第166-190页
 第一节 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第166-176页
  一、问题的提出:村镇银行股权高度集中的现状第166-167页
  二、理论分析:股权结构模式的分类探讨第167-169页
  三、现实经验:各类股权模式的利弊与借鉴第169-174页
  四、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村镇银行应然的选择第174-176页
 第二节 村镇银行公司治理制度之检视与完善第176-190页
  一、过于随意与简化:我国村镇银行公司治理的现状第176-177页
  二、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分析第177-185页
  三、村镇银行公司治理立法与现行其他立法的冲突第185-186页
  四、村镇银行公司治理制度的完善第186-190页
第六章 村镇银行支农性制度和存款保险制度构建第190-211页
 第一节 村镇银行支农性制度构建第190-203页
  一、商业性与支农性之冲突:困扰村镇银行的难题第190-192页
  二、美国《社区再投资法》的借鉴第192-198页
  三、需注意的一个问题:商业性与支农性并非完全对立第198-199页
  四、商业性与支农性之平衡:村镇银行支农性制度的完善第199-201页
  五、更进一步的思考:其他金融机构的支农性责任第201-203页
 第二节 村镇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先行构建第203-211页
  一、村镇银行的特性与存款保险制度先行构建的必要性第203-205页
  二、一种探索性的观点:对村镇银行的存款保险制度先行构建第205-207页
  三、村镇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先行构建的思路第207-211页
结语第211-213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213-23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234-235页
樱花树下的家第235-237页

论文共2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董事注意义务研究
下一篇:生态税的法律建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