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8页 |
绪论 | 第18-3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9-23页 |
二、生态税制度之功效 | 第23-25页 |
三、生态税制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四、生态税制度在我国构建的现实需要 | 第27-28页 |
五、研究的意义 | 第28-29页 |
六、研究思路、研究重点和拟创新之处 | 第29-30页 |
七、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第一章 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手段的博弈与税收手段的确立 | 第32-86页 |
第一节 利益关系调整中的法律手段 | 第32-45页 |
一、法律手段考辨 | 第32-33页 |
二、法律手段类型及其发展变迁 | 第33-41页 |
三、混合型法律手段与社会利益关系之调整 | 第41-45页 |
第二节 生态环境保护中法律手段的博弈与变迁 | 第45-68页 |
一、生态环境问题的社会学建构 | 第45-52页 |
二、生态环境问题的阶段性及当今生态环境问题的新特点 | 第52-56页 |
三、阶段性生态环境问题解决中的法律手段博弈与变迁 | 第56-68页 |
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手段博弈中税收法律手段的确立 | 第68-86页 |
一、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手段的选择:税收法律手段的引入 | 第68-75页 |
二、税收法律手段: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手段的最佳选择 | 第75-80页 |
三、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税收法律手段的使用 | 第80-86页 |
第二章 生态税内涵的法律分析 | 第86-108页 |
第一节 生态税界说 | 第86-102页 |
一、对生态环境保护类税收名称的梳理及其名称的界定 | 第86-97页 |
二、生态税的内涵分析 | 第97-102页 |
第二节 生态税的属性和生态税制度 | 第102-108页 |
一、生态税的属性 | 第102-104页 |
二、生态税制度 | 第104-108页 |
第三章 生态税制构建的理论依据 | 第108-141页 |
第一节 生态税制度构建的经济学基础 | 第108-124页 |
一、自然资本理论 | 第109-114页 |
二、外部性理论 | 第114-120页 |
三、公共物品理论 | 第120-121页 |
四、税收双赢效应理论 | 第121-122页 |
五、新制度主义理论 | 第122-124页 |
第二节 生态税制度构建的法学基础 | 第124-134页 |
一、环境法之"污染者付费"原则在生态税制构建中的适用 | 第124-127页 |
二、税法学的征税依据理论在生态税制构建中的适用 | 第127-131页 |
三、权利成本理论对生态税制构建的适用 | 第131-134页 |
第三节 生态税制度构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依据 | 第134-141页 |
一、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增长压力和生态环境保护动力的统一 | 第135-136页 |
二、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增长压力和生态环境保护动力的妥协 | 第136页 |
三、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与生态税制之构建 | 第136-141页 |
第四章 生态税制的域外考察 | 第141-179页 |
第一节 域外生态税收的类型分析 | 第141-145页 |
一、对工业废气、废水、废渣征收的污染物排放税类 | 第142-143页 |
二、污染产品税类 | 第143页 |
三、生态环境补偿税类 | 第143-144页 |
四、具有生态保护功能的消费税类 | 第144-145页 |
第二节 OECD国家生态税制概观 | 第145-153页 |
一、OECD国家生态税开征的范围 | 第146-149页 |
二、OECD国家生态税制度的主要特征 | 第149-150页 |
三、OECD国家生态税制发展的趋势 | 第150-153页 |
第三节 生态税制成熟国家:荷兰、瑞典生态税制评介 | 第153-163页 |
一、荷兰生态税制评介 | 第153-159页 |
二、瑞典生态税制评介 | 第159-163页 |
第四节 德国《废水纳税法》评介 | 第163-168页 |
一、德国《废水纳税法》简介 | 第163-166页 |
二、对德国废水税的评价 | 第166-168页 |
第五节 欧盟层次上的生态税制度:碳税评介 | 第168-172页 |
一、欧盟层次上的生态税种:"碳税" | 第169-171页 |
二、评价 | 第171-172页 |
第六节 转型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税制实践 | 第172-179页 |
一、波兰的生态税制度评介 | 第173-177页 |
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税制 | 第177-179页 |
第五章 我国税制变迁与生态税收因素的渐入 | 第179-188页 |
第一节 税制研究的发展与生态税收思想在我国的确立 | 第179-182页 |
一、中国税制理论的变迁简析 | 第179页 |
二、税制理论变迁中生态税思想的渐入 | 第179-181页 |
三、我国生态税思想在国家层面上的确立 | 第181-182页 |
第二节 我国税制更迭中的生态保护税收因素考察 | 第182-188页 |
一、1994年前我国税制中生态保护税收因素考察 | 第182-185页 |
二、1994年后我国税制中的生态保护效应分析 | 第185-188页 |
第六章 我国构建生态税制之必要性 | 第188-223页 |
第一节 现行税制生态保护功能的扭曲 | 第188-194页 |
一、"税收优惠"为本位造成的税制生态保护功能扭曲 | 第188-189页 |
二、相关税种中环保因素考虑不够造成的税制生态保护功能扭曲 | 第189-190页 |
三、污染防治税费制度中"缺税多费" | 第190-191页 |
四、自然资源税存在的问题 | 第191-194页 |
第二节 排污费、自然资源费之"费改税"的必要性 | 第194-213页 |
一、排污"费改税"的必要性 | 第194-205页 |
二、自然资源"费改税"的必要性 | 第205-212页 |
三、排污费和自然资源费等生态保护类"费改税"应把握的问题 | 第212-213页 |
第三节 在我国建立生态税制的现实意义 | 第213-223页 |
一、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与生态税制构建 | 第213-215页 |
二、循环经济发展与生态税制的构建 | 第215-218页 |
三、跨国外部性的校正与生态税制的构建 | 第218-223页 |
第七章 构建我国生态税制的构想 | 第223-254页 |
第一节 我国生态税制构建的目标模式和实施步骤 | 第223-227页 |
一、生态税制目标模式的选择和确立 | 第223-226页 |
二、生态税制目标实施的模式选择和实施步骤 | 第226-227页 |
第二节 我国生态税制构建的原则 | 第227-234页 |
一、税收原则的一般理论 | 第227-230页 |
二、生态税制原则的确立 | 第230-234页 |
第三节 我国生态税具体税种制度的构建 | 第234-240页 |
一、自然资源税(生态资源税) | 第234-237页 |
二、排污税(生态环境税) | 第237-240页 |
第四节 生态税制确立的法律形式探 | 第240-246页 |
一、税收法定与依法治税 | 第240-241页 |
二、税制的法律形式选择 | 第241-243页 |
三、生态税法律形式及其生态税立法权探 | 第243-246页 |
第五节 我国生态税征收管理制度的构建 | 第246-251页 |
一、分税制与生态税的征管体制 | 第246-249页 |
二、生态税款的使用和管理 | 第249-251页 |
第六节 相关税制与生态税制的协调 | 第251-254页 |
一、消费税生态保护功能的补强 | 第252页 |
二、改革车船使用税 | 第252页 |
三、完善非生态类税种的税收优惠 | 第252-254页 |
结语 | 第254-260页 |
一、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 第255-256页 |
二、税制功能演进与环境法功能的多元化 | 第256页 |
三、税制的生态化与生态税制 | 第256-257页 |
四、生态税制的建构与分步骤实施的关系 | 第257页 |
五、税收正义和环境正义的对接 | 第257-258页 |
六、地方税权和中央税权 | 第258页 |
七、生态税法和环境法的配套协调 | 第258-260页 |
参考资料 | 第260-278页 |
读博以来的科研成果 | 第278-280页 |
后记 | 第280-2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