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1-12页 |
·研究创新点及方法 | 第12-13页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23页 |
·区域创新的研究回顾 | 第13-18页 |
·区域创新体系 | 第13-14页 |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 | 第14-17页 |
·创新效率研究 | 第17-18页 |
·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回顾 | 第18-20页 |
·区域经济 | 第18-19页 |
·区域经济发展评价 | 第19-20页 |
·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回顾 | 第20-23页 |
·创新与经济发展关系国外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创新与经济发展关系国内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3. 理论机理 | 第23-31页 |
·创新投入-产出有效性机理 | 第23-25页 |
·创新投入-产出有效性 | 第23页 |
·创新有效性与创新能力 | 第23-25页 |
·创新与经济发展的互动作用机理 | 第25-28页 |
·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 第25-26页 |
·经济发展反哺创新 | 第26-28页 |
·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时滞作用机理 | 第28-31页 |
·创新对经济发展时滞作用的过程 | 第28-29页 |
·创新对经济发展时滞作用的影响因素 | 第29-31页 |
4. 指标体系构建 | 第31-46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31-32页 |
·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2-35页 |
·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构成要素 | 第32-33页 |
·区域创新能力指标选取 | 第33-34页 |
·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 第34-35页 |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5-38页 |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内涵构成要素 | 第35-36页 |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标选取 | 第36-38页 |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构建 | 第38页 |
·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标的权重确定 | 第38-44页 |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 | 第38-39页 |
·层次分析的步骤 | 第39-42页 |
·层次分析结果及指标权重确定 | 第42-44页 |
·区域创新投入-产出有效性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4-46页 |
·区域创新投入-产出指标选取 | 第44-45页 |
·区域创新投入-产出有效性指标体系构建 | 第45-46页 |
5. 浙江省11地市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 | 第46-72页 |
·浙江省11地市聚类分析 | 第46-52页 |
·数据采集与处理 | 第46页 |
·聚类分析的原理 | 第46-47页 |
·按区域创新指标聚类 | 第47-48页 |
·按区域经济发展指标聚类 | 第48-50页 |
·按区域经济成长性聚类 | 第50-51页 |
·聚类分析结果 | 第51-52页 |
·浙江省11地市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测度 | 第52-57页 |
·区域创新能力测度 | 第52-54页 |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测度 | 第54-56页 |
·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均值 | 第56-57页 |
·浙江省11地市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研究 | 第57-64页 |
·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原理 | 第57-58页 |
·因果分析结果 | 第58-61页 |
·时滞相关性分析的原理 | 第61-62页 |
·时滞分析结果 | 第62-64页 |
·浙江省11地市区域创新投入-产出有效性的分析 | 第64-72页 |
·数据包络分析的原理 | 第64-67页 |
·区域创新投入-产出有效性比较分析 | 第67-7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2-75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附录 | 第81-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