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系统的模糊度量及应用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选题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9-11页 |
·模糊测度发展及现状 | 第9-11页 |
·粗糙集理论发展及现状 | 第11页 |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1-13页 |
第2章 预备知识 | 第13-24页 |
·模糊测度和模糊积分 | 第13-18页 |
·模糊测度 | 第13-16页 |
·模糊积分 | 第16-18页 |
·知识系统相关概念 | 第18-21页 |
·知识 | 第18-19页 |
·知识系统 | 第19-20页 |
·集合近似 | 第20-21页 |
·条件属性的重要性及相互间交互作用 | 第21-23页 |
·条件属性的交互作用 | 第21-22页 |
·条件属性重要性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基于核心示例集的模糊测度确定方法 | 第24-33页 |
·常用确定模糊测度的方法 | 第24-27页 |
·神经网络法 | 第24-25页 |
·优化技术法 | 第25-26页 |
·启发式法 | 第26-27页 |
·基于核心示例集的属性关联性度量 | 第27-29页 |
·知识系统的核心示例集 | 第27-29页 |
·基于核心示例集的属性关联性度量 | 第29页 |
·实例分析 | 第29-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基于知识系统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 第33-42页 |
·模糊综合评判综述 | 第33页 |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 第33-37页 |
·基于模糊矩阵的模糊综合评判 | 第33-35页 |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 第35-37页 |
·基于知识系统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 第37-38页 |
·实例分析 | 第38-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