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28页 |
·农业节水研究进展 | 第13-22页 |
·灌区地下水模拟研究进展 | 第22-28页 |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研究方法 | 第31页 |
·技术路线 | 第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33-39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33-35页 |
·地理位置 | 第33-34页 |
·气象水文 | 第34-35页 |
·地质条件概况 | 第35-36页 |
·地层岩性 | 第35页 |
·水文地质 | 第35-36页 |
·工程地质 | 第36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6-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灌区地下水循环要素演变规律分析 | 第39-55页 |
·资料来源与方法 | 第39-42页 |
·资料来源 | 第39页 |
·分析方法 | 第39-42页 |
·降水序列的趋势变化 | 第42-47页 |
·降水年际变化特征 | 第42页 |
·变异特征 | 第42-46页 |
·时空分布特征 | 第46-47页 |
·蒸发序列的趋势变化 | 第47-51页 |
·蒸发年际变化特征 | 第47-48页 |
·变异特征 | 第48-50页 |
·时空分布特征 | 第50-51页 |
·径流及其他气象因子序列的趋势变化 | 第51-54页 |
·径流序列的趋势变化 | 第51-53页 |
·其他气象因子序列的趋势变化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灌区农业节水对地下水影响分析 | 第55-79页 |
·灌区主要作物灌溉需水量 | 第55-64页 |
·作物系数 Kc 的确定 | 第55-56页 |
·参考作物需水量 ET0计算公式 | 第56-57页 |
·参考作物需水量 ET0影响因子分析 | 第57-58页 |
·作物需水量 ETc计算 | 第58-62页 |
·冬小麦 ETc 计算 | 第58-59页 |
·夏玉米 ETc 计算 | 第59-60页 |
·棉花 ETc 计算 | 第60-61页 |
·油菜 ETc 计算 | 第61-62页 |
·主要作物净灌溉需水量 | 第62-64页 |
·作物净灌溉需水量 IN计算公式 | 第62页 |
·有效降水量的确定 | 第62页 |
·作物净灌溉需水量计算 | 第62-64页 |
·灌区渠系节水工程对地下水影响 | 第64-66页 |
·灌区输水渠系工程 | 第64-65页 |
·灌区排水渠系工程 | 第65页 |
·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 | 第65-66页 |
·灌区渠系节水对地下水影响 | 第66页 |
·灌区田间节水工程对地下水影响 | 第66-68页 |
·灌区田间节水工程 | 第66-67页 |
·灌区田间节水对地下水影响 | 第67-68页 |
·灌区农作物种植结构对地下水影响 | 第68-72页 |
·灌区农作物种植结构 | 第68-69页 |
·灌区农作物灌溉制度 | 第69-71页 |
·灌区农作物灌溉用水量 | 第71页 |
·灌区农作物种植结构对地下水影响 | 第71-72页 |
·灌区地下水位变化驱动因子主成分分析 | 第72-78页 |
·主成分分析数学模型 | 第72-73页 |
·主成分分析计算步骤 | 第73-74页 |
·地下水位变化驱动因子主成分分析 | 第74-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灌区地下水埋深及水质时空变化规律 | 第79-8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9-80页 |
·观测孔分布 | 第79页 |
·地统计学方法 | 第79-80页 |
·数据处理 | 第8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0-86页 |
·样本统计分析 | 第80-81页 |
·空间分布趋势分析 | 第81页 |
·空间变异特征分析 | 第81-83页 |
·地下水环境演化时空差异分析 | 第83-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六章 基于 GMS 的灌区含水层空间结构三维可视化模型 | 第87-95页 |
·模型建立的方法和步骤 | 第87-89页 |
·模型建立的方法 | 第87-88页 |
·模型建立的步骤 | 第88页 |
·建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第88-89页 |
·资料收集与整理 | 第89-90页 |
·资料收集 | 第89页 |
·数据整理 | 第89-90页 |
·灌区含水层空间结构三维可视化模型 | 第90-94页 |
·基于钻孔数据的地层划分 | 第90-91页 |
·钻孔数据录入及模型建立 | 第91-94页 |
·灌区含水层空间结构分析 | 第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七章 灌区地下水资源计算与评价 | 第95-105页 |
·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 | 第95-99页 |
·给水度 | 第95-96页 |
·渗透系数 | 第96页 |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 第96-97页 |
·灌溉入渗补给系数 | 第97-98页 |
·渠系渗漏补给系数 | 第98页 |
·潜水蒸发系数 | 第98-99页 |
·灌区地下水均衡计算 | 第99-104页 |
·均衡区的划分及时段选择 | 第99页 |
·均衡方程的建立 | 第99页 |
·补给量计算 | 第99-101页 |
·排泄量计算 | 第101-103页 |
·地下水均衡分析 | 第103-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八章 灌区地下水数值模拟 | 第105-116页 |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第105页 |
·地下水流数学模型 | 第105-106页 |
·初始条件 | 第105-106页 |
·边界条件 | 第106页 |
·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 | 第106-115页 |
·模型计算范围及剖分 | 第106-107页 |
·模型边界条件与地下水补、排要素的处理 | 第107-109页 |
·模型识别与检验 | 第109-1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九章 灌区适宜农业节水方案及地下水资源合理开采模式 | 第116-127页 |
·灌区适宜节水农业方案及地下水合理开采 | 第116-122页 |
·农业节水模拟情景设置 | 第116-118页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118-122页 |
·模拟结论 | 第122页 |
·灌区适宜渠井灌水比例及地下水合理开采 | 第122-126页 |
·模拟情景设置 | 第122-124页 |
·适宜井渠灌水比例分析 | 第124页 |
·模拟结论 | 第124-126页 |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第十章 结论和建议 | 第127-129页 |
·结论 | 第127-128页 |
·创新点 | 第128页 |
·建议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
作者简介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