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24页 |
一、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一)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二)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6-20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四、 研究中涉及的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依据 | 第20-22页 |
(一)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0页 |
(二) 相关理论依据 | 第20-22页 |
五、 本文创新之处和不足 | 第22-24页 |
(一) 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二) 主要不足 | 第23-24页 |
第一章 大学生社团“行政性”的表现 | 第24-40页 |
一、 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与大学生社团的“行政化”倾向 | 第24-30页 |
(一) 大学生社团干部“官本位”倾向与大学生“权力体验”的实验田 | 第24-27页 |
(二) 大学生社团干部与社团成员的关系运作 | 第27-29页 |
(三) 大学生社团干部的优待 | 第29-30页 |
二、 行政管理体制对大学生社团的制约 | 第30-36页 |
(一) 对大学生社团成立和发展的制约 | 第31页 |
(二) 对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制约 | 第31-33页 |
(三) 对大学生社团内部管理的制约 | 第33-36页 |
三、 行政管理体制对大学生社团的控制 | 第36-40页 |
(一) 行政控制 | 第36-37页 |
(二) 法规控制 | 第37-38页 |
(三) 经费控制 | 第38-40页 |
第二章 大学生社团“行政性”的消极影响 | 第40-47页 |
一、 “行政性”特征扭曲大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 | 第40-42页 |
二、 大学生社团“行政性”不利于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 | 第42-43页 |
三、 “行政性”特征削弱大学生社团活动的自主性和自治性 | 第43-47页 |
第三章 大学生社团“行政性”的成因 | 第47-62页 |
一、 传统“官本位”行政观念的遗存 | 第47-48页 |
二、 高校政治功能的衍化 | 第48-50页 |
(一) 社团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 第48-49页 |
(二) 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 | 第49-50页 |
三、 大学“行政化”的驱使 | 第50-53页 |
四、 大学生社团管理体制的影响 | 第53-56页 |
五、 大学生社团自身发展现状的强化 | 第56-62页 |
(一) 社团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 第56-57页 |
(二) 缺乏健全的组织机构 | 第57-58页 |
(三) 社团干部的选拔和培养机制欠缺 | 第58-59页 |
(四) 社团成员流动性大,社团凝聚力低 | 第59-62页 |
第四章 抑制大学生社团“行政性”的对策 | 第62-85页 |
一、 加强现代民主法制观念教育,消除“官本位”观念遗存 | 第62-63页 |
(一) 加强高校学生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第62页 |
(二) 加强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 第62-63页 |
(三) 营造强有力的社会支持体系,形成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 第63页 |
二、 改革政府教育管理体制,推进大学“去行政化”进程 | 第63-65页 |
(一) 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国家整个管理体制配套改革来支持 | 第63页 |
(二) 实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符合大学理念的高校管理体制 | 第63-64页 |
(三) 减少学生社团“行政化”,回归社团本质 | 第64-65页 |
三、 积极探索,完善大学生社团内部管理机制 | 第65-79页 |
(一) 加强大学生社团制度建设 | 第65-72页 |
(二) 加强团队建设,增强学生社团凝聚力 | 第72-77页 |
(三) 注重品牌建设,积极营造社团文化 | 第77-79页 |
四、 科学引导,引领大学生社团健康发展 | 第79-85页 |
(一) 科学引导,规范大学生社团的宏观管理 | 第79-82页 |
(二) 分类指导,努力形成“百花齐放”的社团文化氛围 | 第82-85页 |
结论 | 第85-86页 |
附录一:调查问卷 | 第86-90页 |
附录二:访谈提纲 | 第90-92页 |
附录三:S 大学学生社团管理办法 | 第92-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