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红井子油田红四区延安组油藏剩余潜力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第1章 绪论第9-17页
   ·目的及意义第9页
   ·研究现状第9-13页
     ·国外剩余油研究现状第10-11页
     ·国内剩余油研究现状第11-13页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3-14页
     ·研究内容第13-14页
     ·方法路线第14页
   ·主要成果及认识第14-17页
     ·主要成果及工作量第14-15页
     ·主要认识第15-17页
第2章 区域概况第17-20页
   ·区域位置第17-18页
   ·开发概况第18-20页
第3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第20-27页
   ·区域地层特征第20-21页
   ·目标区地层特征第21-22页
   ·地层对比第22-27页
     ·对比原则及方法第22页
     ·地层对比第22-27页
第4章 微构造特征研究第27-41页
   ·区域构造特征第27-28页
   ·研究区构造特征第28-33页
   ·微构造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第33-41页
     ·微构造特征及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第33-39页
     ·微构造特征控制下剩余潜力预测第39-41页
第5章 沉积微相特征研究第41-57页
   ·物源分析第41-42页
   ·沉积相标志第42-47页
     ·岩石类型第42-43页
     ·岩石颜色第43-45页
     ·沉积构造第45-46页
     ·古生物特征第46页
     ·粒度分析第46-47页
     ·测井相特征第47页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第47-48页
   ·剖面微相分布特征第48-51页
   ·平面微相分布特征第51-54页
   ·沉积微相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第54-57页
     ·沉积微相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第54-56页
     ·沉积微相特征控制下剩余潜力预测第56-57页
第6章 储层特征研究第57-81页
   ·岩石学特征第57-61页
     ·储层岩石类型第57-58页
     ·储层沉积微相类型第58-59页
     ·岩石成分特征第59-61页
     ·岩石结构特征第61页
   ·成岩作用及储集空间类型第61-63页
     ·主要的成岩作用第61-62页
     ·储集空间类型第62-63页
   ·储层物性及非均质性特征第63-66页
     ·研究区物性特征第63-64页
     ·渗透率韵律特征第64-66页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第66页
   ·储层砂体结构分析第66-75页
     ·储层砂体形态第67-72页
     ·储层砂体规模第72-74页
     ·储层砂体内部结构第74-75页
   ·储层流动单元第75-79页
     ·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第75-77页
     ·流动单元特征及剩余油饱和度的计算第77-79页
   ·储层特征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第79-81页
     ·储层特征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第79-80页
     ·储层特征控制下剩余潜力预测第80-81页
第7章 剩余潜力分析第81-97页
   ·油层核实及油藏特征第81-85页
     ·油层核实第81页
     ·油藏特征第81-85页
   ·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第85-86页
   ·油藏剩余规模第86-87页
   ·剩余潜力评价第87-93页
   ·剩余潜力区优选第93-97页
第8章 结论及建议第97-100页
   ·结论第97-98页
   ·建议第98-100页
致谢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核磁共振的岩心分析实验及应用研究
下一篇:蠡县斜坡沙河街组沙二段至沙一下亚段物源分析及沉积相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