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加铺层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6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7-9页 |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9-15页 |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评价方法 | 第9-11页 |
·沥青加铺层设计方法 | 第11-15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半刚性基层的结构损伤过程 | 第16-29页 |
·半刚性基层的特征分析 | 第16-21页 |
·半刚性基层材料 | 第16-18页 |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 | 第18-20页 |
·半刚性基层的使用性能分析 | 第20-21页 |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路表弯沉的变化分析 | 第21-23页 |
·半刚性基层的损伤过程 | 第23-26页 |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结构承载力评价 | 第26-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最佳补强时机 | 第29-52页 |
·概述 | 第29-30页 |
·考虑路面整体刚度的补强最佳时机 | 第30-42页 |
·沥青面层模量衰减对弯沉值的影响 | 第31-33页 |
·土基模量衰减对弯沉值的影响 | 第33-35页 |
·半刚性基层和土基模量同时衰减对弯沉值的影响 | 第35-40页 |
·补强最佳时机的确定 | 第40-42页 |
·考虑路面疲劳寿命的补强最佳时机 | 第42-50页 |
·沥青面层的疲劳损伤 | 第43-45页 |
·半刚性基层的疲劳损伤 | 第45-48页 |
·补强最佳时机的确定 | 第48-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4章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加铺层厚度设计方法 | 第52-65页 |
·对我国旧路补强设计方法回顾与分析 | 第52-53页 |
·对美国AASHTO加铺层设计方法的评述 | 第53-55页 |
·基于有效厚度的沥青加铺层设计方法 | 第55-64页 |
·设计标准 | 第55-56页 |
·设计参数 | 第56-60页 |
·沥青面层有效厚度模型的建立 | 第60-62页 |
·加铺层厚度计算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加铺层厚度设计示例与对比分析 | 第65-75页 |
·沈大高速公路工程简介 | 第65页 |
·交通状况 | 第65-68页 |
·土基和原路面结构状况 | 第68-69页 |
·加铺层厚度设计 | 第69-73页 |
·本文设计方法 | 第69-70页 |
·现行规范设计方法 | 第70-71页 |
·AASHTO设计方法 | 第71-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结论 | 第75页 |
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