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 前言 | 第13-29页 |
·萌发 | 第13-22页 |
·萌发需要的条件 | 第13-15页 |
·萌发需要的外部生态因素 | 第13-14页 |
·水 | 第13页 |
·氧气 | 第13-14页 |
·温度 | 第14页 |
·光照 | 第14页 |
·其他因素 | 第14页 |
·萌发需要的内部生理因素 | 第14-15页 |
·种子成熟度 | 第14页 |
·种子含水量 | 第14页 |
·种子的休眠 | 第14-15页 |
·药害 | 第15页 |
·机械损伤和热伤 | 第15页 |
·植物激素对种子萌发的调节作用 | 第15-18页 |
·脱落酸对种子萌发的调控作用 | 第15-16页 |
·赤霉素对种子萌发的调控作用 | 第16-17页 |
·其它植物激素对种子萌发的调控作用 | 第17-18页 |
·种子萌发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18-19页 |
·萌发的过程 | 第19-22页 |
·干种子时期 | 第19-20页 |
·吸涨和种皮破裂 | 第20-22页 |
·ABA 的代谢过程、信号传导以及与萌发的关系 | 第22-28页 |
·ABA 的代谢过程 | 第22-25页 |
·ABA 的生物合成 | 第23页 |
·ABA 的分解代谢 | 第23-25页 |
·ABA 的信号转导 | 第25-27页 |
·ABA 的感知 | 第25页 |
·ABA 信号转导途径中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 | 第25-27页 |
·ABA 与萌发的关系 | 第27-28页 |
·本实验的目的意义 | 第28-2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9-44页 |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植物材料 | 第29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29页 |
·酶与各种生化试剂 | 第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44页 |
·RNA 的提取 | 第29-30页 |
·利用 TRIzol 法提取 RNA: | 第29-30页 |
·利用通用植物总 RNA 提取试剂盒(离心柱型)提取 RNA | 第30页 |
·RNA 中基因组 DNA 的去除 | 第30-31页 |
·RNA 反转录 | 第31页 |
·拟南芥基因组 DNA 的提取(小量法) | 第31页 |
·拟南芥 PGABH 序列的扩增 | 第31-32页 |
·凝胶电泳中 DNA 片段的回收 | 第32页 |
·DNA 片段与克隆载体的连接 | 第32-33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 | 第33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3页 |
·大肠杆菌细胞的转化 | 第33页 |
·克隆载体的酶切鉴定 | 第33-34页 |
·质粒 DNA 的提取 | 第34-35页 |
·碱法小量质粒 DNA 的提取 | 第34页 |
·碱法大量质粒 DNA 的提取 | 第34-35页 |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5页 |
·植物表达载体的转化 | 第35-36页 |
·根癌农杆菌 LBA4404、GV3101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5页 |
·冻融法转化农杆菌 | 第35-36页 |
·农杆菌的培养 | 第36页 |
·农杆菌介导的拟南芥转化 | 第36页 |
·农杆菌介导的洋葱表皮细胞转化 | 第36-37页 |
·转基因拟南芥 PCR 检测 | 第37-38页 |
·PCR 鉴定突变体纯合植株 | 第38页 |
·qRT-PCR | 第38-39页 |
·qRT-PCR 引物设计 | 第38页 |
·qRT-PCR 反应条件 | 第38-39页 |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 GUS 组织化学染色分析 | 第39页 |
·拟南芥原生质体制备方法 | 第39-40页 |
·植物总蛋白提取 | 第40页 |
·Western Blot 方法 | 第40-43页 |
·蛋白质浓度检测 | 第40-41页 |
·蛋白质凝胶电泳 | 第41页 |
·半干法蛋白转移 | 第41-42页 |
·免疫发光法检测蛋白含量 | 第42-43页 |
·pgabh abi-5 双突变体杂交筛选 | 第43-4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4-54页 |
·萌发期 pgabh 对 ABA 超敏感 | 第44-47页 |
·RNA 干扰株系和超表达株系对 ABA 的敏感性 | 第47-49页 |
·PGABH 在拟南芥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49-50页 |
·PGABH 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50页 |
·PGABH 参与了萌发时期 ABA 介导的信号通路 | 第50-52页 |
·pgabh abi5 双突变体对 ABA 的响应 | 第52页 |
·pgabh 响应渗透胁迫 | 第52-54页 |
4 讨论 | 第54-56页 |
5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