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论文--中华民国早期(1912~1919年)论文

百缀旗下的暗潮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引言第10-13页
 一、学术史回顾第10-11页
 二、本文选题缘由及写作意义第11-12页
 三、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之处第12-13页
第一章 护国阵营的建立第13-41页
 第一节 帝制声中梁启超拥袁立场的转变第13-22页
  一、反对帝制乃大势所趋第13-15页
  二、梁启超与袁世凯关系的由热转冷第15-20页
  三、梁启超的政治理念第20-22页
 第二节 云南举事后护国军面对的困难第22-29页
  一、军械不足,先胜后败第23-26页
  二、前线开销巨大,资金筹措困难第26-28页
  三、补给能力有限,缺乏港口以获取外援第28-29页
 第三节 两广的选择与党派重组第29-41页
  一、陆荣廷和龙济光的不同境遇第29-32页
  二、举义的陆荣廷和“被举义”的龙济光第32-35页
  三、被边缘化的中华革命党第35-38页
  四、积极参与护国阵营行动的欧事研究会第38-41页
第二章 五色旗下的角逐第41-66页
 第一节 广东独立后的风波及各派整合第41-57页
  一、海珠事件与龙济光的成色第42-43页
  二、折中方案——两广都司令部的成立第43-47页
  三、组织两广联军第47-49页
  四、编遣广东民军,维护两广局面稳定第49-57页
 第二节 军务院的建立第57-62页
  一、设立军务院计划的由来第57-59页
  二、军务院与临时政府之别第59-61页
  三、抚军制的内容第61-62页
 第三节 军务院的进兵计划第62-66页
  一、护国联合军的组建第62-64页
  二、宏大的进军计划第64-66页
第三章 护国阵营的瓦解第66-88页
 第一节 韶关龙李军冲突与护国阵营的分裂第66-73页
  一、炮声撕裂五色旗第66-69页
  二、陆荣廷的战略重点与岑春煊立场的转变之关系第69-73页
  三、韶州事件的尾声第73页
 第二节 沪上谋臣梁启超的筹码第73-81页
  一、联络冯国璋第74-75页
  二、争夺西南实地第75-80页
  三、政客与学者的政治买卖第80-81页
 第三节 军务院的撤销第81-88页
  一、梁启超与岑春煊:速撤派与保留派的争论第82-84页
  二、摇摆不定、各怀心事的西南实力派第84-86页
  三、军务院撤消后的余波第86-88页
评析与结论第88-95页
 一、适时转变和适度妥协是护国阵营得以建立的先决条件第88-89页
 二、外部压力和政治联合体中的无序性平等是护国阵营存在的保障第89-92页
 三、外部压力力的消灭与内部矛盾的激化是护国阵营瓦解的根本原因第92-93页
 四、余论第93-95页
参考文献第95-9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第97-98页
后记第98-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整合营销传播视角下的展会推广策略研究--以广交会、上海世博会为例
下一篇:决策民主与当代中国决策权力结构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