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7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文献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对经济适用房政策失效及对策建议的研究 | 第10-12页 |
·对经济适用房政策中博弈关系的研究 | 第12-13页 |
·对经济适用房政策“改”或“废”的争议研究 | 第13-14页 |
·港台及国外相关经济适用房政策的研究 | 第14页 |
·研究现状述评 | 第14-15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页 |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16-17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25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21页 |
·经济适用房 | 第17-18页 |
·经济人 | 第18页 |
·政策失效 | 第18-20页 |
·博弈 | 第20-21页 |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经济人”假设下多方利益主体博弈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 | 第21-23页 |
·公共选择理论—寻租理论 | 第23-25页 |
第3章 经济适用房政策失效现状研究 | 第25-31页 |
·经济适用房当前属性界定 | 第25-27页 |
·具有“二元性”——商品性与福利性 | 第25页 |
·限定购买对象 | 第25-26页 |
·建设与销售等环节受政府干预大 | 第26-27页 |
·政策执行过程中参与利益主体多 | 第27页 |
·经济适用房政策失效的表现 | 第27-31页 |
·政策目标定位偏差 | 第27-28页 |
·政策表面化现象屡见不鲜 | 第28页 |
·政策扩大化现象明显 | 第28-29页 |
·经济适用房政策监控缺位 | 第29页 |
·经济适用房政策替换现象多种多样 | 第29-31页 |
第4章 经济适用房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多方利益主体博弈分析 | 第31-41页 |
·经济适用房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主体的界定 | 第31-32页 |
·中央政府 | 第31-32页 |
·地方政府 | 第32页 |
·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中政策目标群体界定 | 第32-33页 |
·房地产开发商 | 第32页 |
·城市中低收入的家庭 | 第32-33页 |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其他参与群体界定 | 第33-34页 |
·大众传媒 | 第33-34页 |
·公众舆论 | 第34页 |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多方利益主体博弈 | 第34-39页 |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 | 第34-36页 |
·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 | 第36-37页 |
·房地产开发商与中低收入家庭 | 第37-38页 |
·地方政府、大众传媒与公众舆论 | 第38-39页 |
·多方利益主体间博弈对经济适用房政策执行的影响 | 第39-41页 |
·建设资金缺口巨大,经济适用房供不应求 | 第39页 |
·经济适用房政策执行过程涉嫌投机和腐败 | 第39-40页 |
·经济适用房不“经济”也不“适用” | 第40-41页 |
第5章 完善经济适用房政策利益整合的思考 | 第41-49页 |
·针对政策主体的思考 | 第41-44页 |
·严格法律制度规范 | 第41-42页 |
·加大投机惩处力度 | 第42页 |
·加强政策执行的监督和控制机制建设 | 第42-43页 |
·政策主体职责分管明晰化 | 第43页 |
·运用多种手段进一步筹措建设资金、扩大房源 | 第43-44页 |
·建立经济适用住房政策的动态调整机制 | 第44页 |
·针对政策目标群体的思考 | 第44-47页 |
·创建经济适用房联动机制 | 第44-45页 |
·运用直接补贴创新住房保障政策 | 第45-46页 |
·明确经济适用住房在住房供应体系中的定位 | 第46页 |
·明确区分经济适用房使用主体与开发主体 | 第46-47页 |
·针对其他政策参与者的思考 | 第47-49页 |
·严格锁定经济适用房销售对象 | 第47页 |
·健全公共政策执行信息沟通机制 | 第47-48页 |
·加强售后管理 | 第48-4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展望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