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引论 原生态——朝向当下少数民族民歌田野的视角 | 第13-30页 |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13-16页 |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22页 |
三、相关研究综述 | 第22-26页 |
四、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6-30页 |
第一章 “原生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民族文化重建的一个契机 | 第30-56页 |
第一节 “原生态”——全球化背景下的新浪漫 | 第30-32页 |
第二节 论争与启示——各学科论域中的“原生态” | 第32-38页 |
第三节 “原生态”的国情语境与本土理论构拟的意义 | 第38-45页 |
第四节 学术与生活的对话——民俗学视野下“原生态”的个案分析 | 第45-52页 |
第五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原生态” | 第52-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二章 印象:众声纷纭的石宝山歌会 | 第56-77页 |
第一节 印象之云南·大理·剑川 | 第56-59页 |
第二节 印象之石宝山石窟 | 第59-64页 |
第三节 印象之石宝山歌会 | 第64-68页 |
第四节 印象之大理白族民歌·剑川白曲·山花 | 第68-75页 |
小结 | 第75-77页 |
第三章 民间表述与现实诉求:被规训的石宝山歌会 | 第77-92页 |
第一节 民间的表述:石宝山歌会起源传说 | 第77-80页 |
第二节 作为现实诉求的石宝山朝山会 | 第80-85页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石宝山朝山歌会的发展 | 第85-88页 |
第四节 被规训的节日——官办歌会节(1999—2009)概况 | 第88-91页 |
小结 | 第91-92页 |
第四章 现象:朝向当下田野的石宝山歌会调查报告 | 第92-143页 |
第一节 原生态歌会调查之一——2010年石宝山歌会调查笔记 | 第93-106页 |
第二节 白曲现场对唱实例之一——2010年歌会白曲试析 | 第106-114页 |
第三节 原生态歌会调查之二——2011年石宝山歌会调查笔记 | 第114-132页 |
第四节 白曲现场对唱实例之二——2011年歌会白曲试析 | 第132-138页 |
第五节 基于民众主体价值认同的石宝山朝山歌会的原生态概貌 | 第138-141页 |
小结 | 第141-143页 |
第五章 生活相:剑川白族民俗生活世界中的歌与会 | 第143-172页 |
第一节 歌会、歌手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 第143-149页 |
第二节 剑川其他民间节日与石宝山歌会节比较 | 第149-161页 |
第三节 “他者的倾诉”——石龙村民李绚金日记 | 第161-165页 |
第四节 生活相——村落日常生活中的活态白曲 | 第165-170页 |
小结 | 第170-172页 |
第六章 作为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精品的剑川白曲 | 第172-203页 |
第一节 白曲艺术类型概述 | 第173-180页 |
第二节 多媒体技术下的白曲经典演绎与新编创白曲 | 第180-186页 |
第三节 当前活跃的新生代民间歌手及其相关演唱活动 | 第186-191页 |
第四节 “曲仙”苏贵及其当代创作 | 第191-200页 |
小结 | 第200-203页 |
第七章 朝向当下生活场的原生本真: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石宝山歌会 | 第203-234页 |
第一节 “幻象”原生态与学术话语的“脱域” | 第203-206页 |
第二节 朝向当下田野的原生本真: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石宝山歌会 | 第206-213页 |
第三节 剑川中小学“撤点并校”和“白语学校”:新时政下的白曲传承生态 | 第213-219页 |
附 文化变迁的逻辑——以被复兴的“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集市沙溪寺登街”为例 | 第219-232页 |
小结 | 第232-234页 |
附录一 云南省剑川县石宝山歌会位置图、地理环境形貌图 | 第234-236页 |
附录二 剑川县人民政府关于石宝山歌会节安排情况一览表(1999—2009) | 第236-243页 |
附录三 2010年、2011年石宝山歌会部分现场对唱实录、部分白曲汉字型白文记录 | 第243-258页 |
附录四 2010年、2011年石宝山歌会部分现场对唱视频、音频实录光盘 | 第258-259页 |
参考文献 | 第259-271页 |
后记 | 第2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