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50页 |
1 微流控芯片技术概述 | 第19-20页 |
2 微流控芯片检测方法 | 第20-26页 |
·光学检测法 | 第21-23页 |
·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 | 第21-22页 |
·紫外吸收光度检测法 | 第22-23页 |
·化学发光检测法 | 第23页 |
·电化学检测 | 第23-24页 |
·安培检测法 | 第23-24页 |
·电导检测法 | 第24页 |
·电位检测法 | 第24页 |
·质谱检测器 | 第24-25页 |
·其它检测器 | 第25-26页 |
·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检测器 | 第25-26页 |
·热透镜检测器 | 第26页 |
3 微流控芯片电泳在线富集技术 | 第26-37页 |
·动态在线样品富集方法 | 第27-32页 |
·场放大富集(FAS) | 第27-29页 |
·等速电泳富集(ITP)和瞬时等速电泳富集(tITP) | 第29-31页 |
·扫集技术 | 第31-32页 |
·聚焦预富集 | 第32-35页 |
·电场梯度聚焦(EFGF) | 第32-33页 |
·温度梯度聚焦(TGF) | 第33-34页 |
·等电聚焦富集(IEF) | 第34-35页 |
·稳态的样品在线预浓缩技术 | 第35-37页 |
·芯片固相萃取富集技术 | 第35页 |
·微流控芯片在线过滤富集技术 | 第35-37页 |
4 微流控芯片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 第37-40页 |
·基因分析 | 第37-38页 |
·蛋白质、氨基酸和多肽的分析 | 第38-39页 |
·细胞分析 | 第39-40页 |
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40-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50页 |
第二章 微流控芯片电泳-激光诱导荧光用于益生菌胶囊中微生物的检测 | 第50-62页 |
1 引言 | 第50-52页 |
2 实验部分 | 第52-54页 |
·试剂 | 第52页 |
·溶液 | 第52页 |
·衍生过程 | 第52页 |
·仪器 | 第52-53页 |
·微流控芯片电泳 | 第53-54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4-59页 |
·培养时间的选择 | 第54页 |
·细菌悬浮液的制备 | 第54-55页 |
·缓冲液中PEO浓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第55-56页 |
·缓冲液的pH值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第56-58页 |
·药物分析 | 第58-59页 |
4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第三章 脂纳米颗粒用于细菌的微流控电泳分析 | 第62-79页 |
1 引言 | 第62-64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64-67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64-65页 |
·脂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65页 |
·缓冲溶液的准备 | 第65页 |
·预备用于微流控芯片分离的细菌细胞悬浮液 | 第65-66页 |
·酸奶样品的准备 | 第66页 |
·微流控芯片电泳 | 第66-67页 |
3 结果和讨论 | 第67-75页 |
·微流控芯片细菌细胞悬浮液的预处理 | 第67页 |
·微流控芯片细菌分析脂纳米颗粒的作用 | 第67-70页 |
·含有纳米颗粒的TBE缓冲液pH值对电泳分离过程的影响 | 第70-71页 |
·在不同背景缓冲中细菌细胞的Zeta电位 | 第71-74页 |
·方法的实际运用 | 第74-75页 |
4 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第四章 通过在线富集技术在微流控芯片上实现低浓度细菌微生物超灵敏检测 | 第79-97页 |
1 引言 | 第79-82页 |
2 实验过程 | 第82-84页 |
·材料和仪器 | 第82页 |
·细菌悬浮液的准备 | 第82-83页 |
·使用平板计数方法(PCA)检测地表水中的E.coli | 第83页 |
·微流控芯片系统的条件 | 第83-84页 |
·微流控芯片多步浓缩方法用于细菌检测 | 第84页 |
3 结果和讨论 | 第84-94页 |
·细菌上样过程 | 第84-86页 |
·CS扫描和场放大堆积 | 第86-87页 |
·反转电场堆积 | 第87-88页 |
·缓冲溶液的牛磺酸作用 | 第88-89页 |
·CS浓度的作用 | 第89-91页 |
·不同细菌的分析检测 | 第91-92页 |
·多步浓缩方法的校正 | 第92-93页 |
·地表水中E.coli的检测 | 第93-94页 |
4 结论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7页 |
第五章 细菌的万古霉素-Cy5荧光衍生及其在微流控芯片上的在线富集研究 | 第97-111页 |
1 引言 | 第97-100页 |
2 实验器材和方法 | 第100-101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100页 |
·衍生化处理 | 第100页 |
·细菌悬浮液的准备 | 第100-101页 |
·微流控芯片系统的条件 | 第101页 |
3 结果和讨论 | 第101-107页 |
·Cy5与万古霉素衍生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102-104页 |
·缓冲溶液pH值和浓度对衍生标记效率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环境温度、衍生时间、衍生浓度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多步富集方法用于分析Cy5-Van标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样品 | 第104-107页 |
·多步富集机理 | 第104-105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多步在线浓缩富集 | 第105-107页 |
4 结论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1页 |
第六章 微流控芯片在线富集技术用于抗生素的分离与检测 | 第111-127页 |
1 引言 | 第111-113页 |
2 实验部分 | 第113-114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113页 |
·抗生素的衍生化处理 | 第113页 |
·微流控芯片电泳 | 第113-114页 |
3 结果和讨论 | 第114-124页 |
·衍生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114页 |
·胶束电动分离条件 | 第114-116页 |
·在线样品富集预浓缩 | 第116-118页 |
·在线富集过程运行缓冲溶液浓度的影响 | 第118-119页 |
·样品缓冲和运行缓冲电导率比值的影响 | 第119-121页 |
·大体积进样和富集时间的优化 | 第121-122页 |
·各抗生素的富集浓缩因子 | 第122-124页 |
4 结论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27页 |
附录: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127-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