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绪论 | 第12-22页 |
(一) 选题的缘起与背景 | 第12-14页 |
1.选题的缘起 | 第12页 |
2.选题的背景 | 第12-14页 |
(二) 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 第14-19页 |
1.公共领域理论的研究基础 | 第14-17页 |
2.公民意识教育的研究基础 | 第17-19页 |
(三)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1.研究目的 | 第19页 |
2.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0-22页 |
1.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2.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一、公民意识与公共领域理论概说 | 第22-30页 |
(一) 公民意识概说 | 第22-25页 |
1."公民"概念的历史溯源 | 第22-23页 |
2.公民意识和公民意识培育 | 第23-24页 |
3.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 | 第24-25页 |
(二) 公共领域概说 | 第25-29页 |
1.公共领域的历史演变 | 第25-27页 |
2.公共领域的中国话语 | 第27-29页 |
(三) 公共领域和公民意识的关系 | 第29-30页 |
二、网络公共领域: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研究的新视角 | 第30-39页 |
(一) 公共领域的结构要素与网络公共领域的生成 | 第30-35页 |
1.公共领域的结构要素 | 第30-32页 |
2.网络公共领域的生成路径 | 第32-35页 |
(二) 网络公共领域与大学生公民意识之间的双向互动 | 第35-39页 |
1.网络公共领域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意义 | 第36-38页 |
2.大学生公民意识对网络公共领域的影响 | 第38-39页 |
三、我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发展现状 | 第39-45页 |
(一) 实然与应然:网络环境现状与成熟公共领域的差距 | 第40-42页 |
1.网络运作商业化与公共领域严谨批判的矛盾 | 第40页 |
2.网络表达情绪化与公共领域理性陈述的矛盾 | 第40-41页 |
3.网络信息虚拟化与公共领域普遍信任的矛盾 | 第41-42页 |
4.网络数字鸿沟与公共领域平等公平的矛盾 | 第42页 |
(二) 网络公共领域不成熟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消极影响 | 第42-45页 |
1.环境纷繁复杂,易催生错位的参与意识 | 第42-43页 |
2.法律监管不及,易形成错误的权责意识 | 第43-44页 |
3.网民口诛笔伐,易导致偏激的批判意识 | 第44-45页 |
四、运用网络公共领域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 | 第45-57页 |
(一) 树立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基本理念 | 第45-47页 |
1.民主法治理念 | 第45-46页 |
2.自由平等理念 | 第46页 |
3.公平正义理念 | 第46-47页 |
(二) 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具体内容 | 第47-52页 |
1.主体意识 | 第47-49页 |
2.权利义务意识 | 第49-50页 |
3.公德意识 | 第50-51页 |
4.参与意识 | 第51-52页 |
(三) 网络公共领域中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路径 | 第52-57页 |
1.定位网络公共领域中的公民个体身份,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 第52-53页 |
2.深化网络公共领域中的社群组织概念,培养大学生的参与意识 | 第53-54页 |
3.构建网络公共领域的规范体系,塑造大学生的法治精神 | 第54-55页 |
4.加强网络公共领域的舆论引导,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后记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