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航空、航天论文--航空论文--航空制造工艺论文--航空发动机制造论文--试验论文

暂冲式短周期涡轮实验台非定常传热实验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37页
   ·课题背景第9-13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3-36页
     ·短周期涡轮实验技术的发展第13-15页
       ·短周期涡轮实验技术概述第13-14页
       ·国内外短周期涡轮实验技术的发展第14-15页
     ·短周期涡轮实验台的分类及其工作原理第15-21页
     ·短周期实验技术在涡轮传热研究中的应用状况第21-36页
       ·国外状况第21-35页
       ·国内状况第35-36页
   ·本文工作第36-37页
第二章 瞬态热流的测量原理及数据处理简介第37-57页
   ·引言第37-38页
   ·单膜热流计的热流关系式第38-45页
   ·单膜热流计的无因次厚度第45-48页
   ·单膜热流计测量表面温度第48-50页
   ·单膜热流计的数据处理第50-56页
     ·数值计算方法第50-52页
     ·网络模拟法第52-56页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三章 IET暂冲式涡轮实验装置第57-78页
   ·引言第57页
   ·IET暂冲式涡轮实验台的构造、控制系统及实验过程第57-65页
     ·实验台的构造第57-63页
     ·实验台的控制系统第63-64页
     ·短周期涡轮实验台的实验过程第64-65页
   ·实验采集系统及测试工具第65-71页
     ·总参数采集系统第65-66页
     ·高频响采集系统第66-68页
     ·测试工具第68-71页
   ·实验件布局及测试传感器分布第71-77页
     ·实验件布局第71-74页
     ·总参数测量传感器分布第74-75页
     ·换热测量传感器分布第75-77页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四章 实验测量及数据处理第78-112页
   ·引言第78页
   ·实验不确定度分析第78-84页
     ·涡轮性能测试结果的不确定度预估第78-83页
       ·涡轮性能测试方法第78-81页
         ·涡轮功率的测量方法第78-79页
         ·质量流量的测量方法第79-80页
         ·等熵总焓降的测量方法第80-81页
       ·性能测试结果的不确定度预估第81-83页
     ·测量热流的不确定度预估第83-84页
   ·实验过程中各参数的变化及测试工况的选择第84-101页
     ·实验过程中各参数的变化第84-90页
     ·测热数据处理方法及表面温度和热流率在实验过程中的变化第90-98页
       ·测热数据处理方法第90-92页
       ·表面温度和热流率在实验过程中的变化第92-98页
     ·测试工况的选择第98-101页
   ·实验重复性验证第101-106页
     ·工况I实验重复性验证第101-103页
     ·工况II实验重复性验证第103-106页
   ·高压动叶机匣换热测试结果分析第106-111页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第五章 数值模拟及与实验的对比分析第112-142页
   ·引言第112页
   ·二维数值模拟第112-127页
     ·工况I二维数值模拟结果第115-121页
       ·时间平均结果及比较第115-117页
       ·实时结果及比较第117-121页
     ·工况II二维数值模拟结果第121-127页
       ·时间平均结果及比较第121-122页
       ·实时结果及比较第122-127页
   ·三维数值模拟第127-138页
     ·工况I三维数值模拟结果第130-134页
       ·时间平均结果及比较第130-132页
       ·实时结果及比较第132-134页
     ·工况II三维数值模拟结果第134-138页
       ·时间平均结果及比较第134-136页
       ·实时结果及比较第136-138页
   ·关于实验与数值模拟的一些分析第138-140页
     ·关于换热模型实验件形状对换热影响的分析第138页
     ·关于数值模拟与实验对比的分析第138-140页
   ·本章小结第140-142页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第142-146页
   ·工作总结及创新点第142-144页
   ·研究展望第144-146页
主要符号对照表第146-149页
参考文献第149-16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60-161页
致谢第161页

论文共1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性能可重构雷达高度计控制技术研究
下一篇:22个国内外苜蓿品种抗寒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