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戏剧文学论文

《琵琶记》批评史

中文提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序言第9-17页
 一、研究缘起第9-10页
 二、研究现状第10-15页
 三、论文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5-17页
第一章 明代前期的《琵琶记》批评第17-27页
 第一节 教化之功:《琵琶记》价值的发现第18-20页
 第二节 “感诗而作”:《琵琶记》的本事批评第20-23页
 第三节 《琵琶记》的演出之评第23-24页
 第四节 “实为词曲之祖”:《琵琶记》历史地位的确立第24-25页
 第五节 明代前期批评的特点和意义第25-27页
第二章 明代中期至明末的《琵琶记》批评第27-70页
 第一节 嘉靖至隆庆时期的批评第28-33页
  一、魏良辅的评价第28页
  二、“蔡生”说第28-29页
  三、《琵琶》远避《宝剑》之锋第29-30页
  四、徐渭开《琵琶记》综合研究之先河第30-33页
 第二节 何、王之争第33-36页
 第三节 万历至明末的批评第36-48页
  一、本事之争第36-38页
  二、何、王之争的深化第38-45页
  三、戏曲品评中的“《琵琶记》坐标”第45-48页
 第四节 声律批评第48-52页
 第五节 对“剧”因素的关注第52-63页
 第六节 明代中期至明末批评的特点和意义第63-70页
第三章 清代前期的《琵琶记》批评第70-86页
 第一节 李渔的批评第70-77页
  一、虚实论第71-73页
  二、结构论第73-76页
  三、论辞、曲第76-77页
 第二节 其他曲家的批评第77-82页
  一、“戏剧小道”观第77-78页
  二、本事评说第78-79页
  三、音律批评第79-82页
 第三节 清代前期批评的特点和意义第82-86页
第四章 毛声山的《琵琶记》批评第86-102页
 第一节 毛批《琵琶记》概况第86-89页
  (上)、毛批本的传播概况第86-87页
  (下)、毛批本的体系形态第87-89页
 第二节 毛批本的批评内容第89-102页
  一、寓言说第89-91页
  二、伦理论第91-95页
  三、情节 观第95-102页
第五章 清代中期至民国初的《琵琶记》批评第102-119页
 第一节 《琵琶记》考证第102-107页
  一、剧目著录第103-104页
  二、本事、人物考第104-107页
 第二节 主题重申第107-109页
 第三节 名剧之争的余波第109-112页
 第四节 民国初的批评第112-116页
  一、考证的告终第112-114页
  二、史学视野下的研究第114-116页
 第五节 清代中期至民国初批评的特点和意义第116-119页
余论:《琵琶记》文化第119-125页
结语第125-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30页
附录1 《琵琶记》批评活动编年第130-191页
附录2第191-202页
 沈璟《南九宫曲谱》中有关《琵琶记》声律的部分批点第191-20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202-203页
后记第203-207页
详细摘要第207-214页

论文共2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5-9岁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与同伴接纳关系的研究
下一篇:农村家庭功能的嬗变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