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粒肩天牛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防治试验
|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前言 | 第12-20页 |
| 1 生物学特性 | 第12-14页 |
| 2 生态学特性 | 第14-15页 |
| 3 桑天牛的防治 | 第15-20页 |
| 第一章 杨树粒肩天牛生物学特性 | 第20-2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1页 |
| ·虫源采集与饲养 | 第20页 |
| ·闽北杨树引种区虫口调查 | 第20页 |
| ·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20-21页 |
| ·各虫态形态特征观察 | 第20页 |
| ·成虫取食习性和日平均取食量测定 | 第20页 |
| ·成虫寿命观察记录 | 第20页 |
| ·成虫交尾行为观察 | 第20-21页 |
| ·雌成虫产卵习性观察 | 第2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1-24页 |
| ·分布与危害 | 第21页 |
| ·形态特征 | 第21-22页 |
| ·成虫 | 第21-22页 |
| ·卵 | 第22页 |
| ·幼虫 | 第22页 |
| ·蛹 | 第22页 |
| ·生活史 | 第22-23页 |
| ·生活习性 | 第23-24页 |
| ·成虫 | 第23页 |
| ·卵 | 第23页 |
| ·幼虫 | 第23页 |
| ·蛹 | 第23-24页 |
| ·杨树粒肩天牛补充不同树种后各指标对比 | 第24页 |
| ·天敌的种类 | 第24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杨树粒肩天牛幼虫的生态学特性 | 第26-39页 |
| 第一节 杨树粒肩天牛幼虫的空间格局 | 第26-3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 ·调查方法 | 第26页 |
| ·空间分布型测定方法 | 第26-27页 |
| ·频次分布法 | 第26页 |
| ·聚集度指数法 | 第26页 |
| ·回归模型分析法 | 第26-27页 |
| ·零频率方法 | 第27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29页 |
| ·比较频次法检验 | 第27页 |
| ·幼虫聚集度指标检验 | 第27-28页 |
| ·回归模型分析 | 第28页 |
| ·零频率方法 | 第28页 |
| ·抽样技术 | 第28-29页 |
| ·Iwao法最适抽样技术的确定 | 第28-29页 |
| ·估计种群密度的序贯抽样分析 | 第29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29-30页 |
| 第二节 杨树粒肩天牛幼虫的地理统计学分析 | 第30-3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 ·样地概况和调查方法 | 第30页 |
| ·变异曲线图的构建 | 第30-3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5页 |
| ·粒肩天牛幼虫的空间变异曲线及其空间格局 | 第31-32页 |
| ·空间格局的检验 | 第32页 |
| ·空间格局的参数 | 第32-33页 |
| ·幼虫种群的聚集范围 | 第32-33页 |
| ·个体间相互作用的度量 | 第33页 |
| ·格局的方向性 | 第33页 |
| ·空间变异与样方大小的关系 | 第33-35页 |
| ·不同样方下粒肩天牛幼虫种群的变异曲线图 | 第33-34页 |
| ·变异函数与样方大小的关系 | 第34-35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5页 |
| 第三节 杨树粒肩天牛卵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测定 | 第35-3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 ·卵的来源 | 第35-36页 |
| ·卵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测定 | 第36页 |
| ·计算方法 | 第36-37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38页 |
| ·每批卵历期平均温度、卵历期及发育速率 | 第37页 |
| ·有效积温预测式 | 第37-38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杨树粒肩天牛防治试验 | 第39-48页 |
| 第一节 杨树粒肩天牛幼虫林间化学防治试验 | 第39-4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 ·选用农药 | 第39页 |
| ·样地选择 | 第39页 |
| ·施药方法 | 第39页 |
| ·虫道注射法 | 第39页 |
| ·注干法 | 第39页 |
| ·毒签塞孔法 | 第39页 |
| ·防治时间、药效检查方法及药效计算 | 第39-4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1页 |
| ·不同农药、不同浓度、不同施药方法对幼虫防治效果 | 第40-41页 |
| ·不同农药、不同浓度防治效果分析 | 第41页 |
| ·不同施药方法防治效果分析 | 第41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1-42页 |
| 第二节 绿僵菌防治杨树粒肩天牛幼虫试验 | 第42-4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 ·试验菌株和试验昆虫来源 | 第42页 |
|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的制备 | 第42页 |
| ·绿僵菌菌剂的制备 | 第42-43页 |
| ·试验方法 | 第4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页 |
| ·感病症状 | 第43页 |
| ·菌种对幼虫的侵染力 | 第43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3-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