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城市群滨水形象整合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与水平 | 第10-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与水平 | 第12-13页 |
| ·研究意义与方法 | 第13-15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城市群滨水形象理论基础 | 第16-22页 |
| ·城市群滨水形象的基本知识 | 第16-20页 |
| ·城市群滨水形象的概念 | 第16-17页 |
| ·城市群滨水形象的特征 | 第17-18页 |
| ·城市群滨水形象的评价 | 第18-20页 |
| ·城市群滨水形象的学科基础 | 第20-22页 |
| ·人文地理学 | 第20页 |
| ·景观建筑学 | 第20-21页 |
| ·设计艺术学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城市群滨水形象整合 | 第22-29页 |
| ·城市群滨水形象的系统整合思考 | 第22-24页 |
| ·城市群滨水形象的“系统学”原理 | 第22-23页 |
| ·城市群滨水形象的“系统学”思考 | 第23页 |
| ·整合—城市群滨水形象系统系统优化 | 第23-24页 |
| ·城市群滨水形象整合的原则 | 第24-26页 |
| ·群体的联系性 | 第24-25页 |
| ·个体的地域性 | 第25页 |
| ·历史的延续性 | 第25-26页 |
| ·城市群滨水形象整合的模式 | 第26-29页 |
| ·全息模式 | 第26-27页 |
| ·星座模式 | 第27页 |
| ·连接键模式 | 第27-29页 |
| 第四章 长株潭城市群滨水形象现状分析 | 第29-40页 |
| ·长株潭城市群的空间界定及区位 | 第29页 |
| ·空间界定 | 第29页 |
| ·区位 | 第29页 |
| ·长株潭城市群滨水形象整体概况 | 第29-32页 |
| ·山水洲城的地理环境 | 第30页 |
| ·湖湘文化的文化环境 | 第30-31页 |
| ·古城新貌的城市环境 | 第31-32页 |
| ·长株潭城市群滨水形象个体特色 | 第32-38页 |
| ·长沙滨水形象特色 | 第33-35页 |
| ·株洲滨水形象特色 | 第35-36页 |
| ·湘潭滨水形象特色 | 第36-38页 |
| ·现存的不整合现象 | 第38-40页 |
| ·建设相对独立 | 第38页 |
| ·城市景观破碎 | 第38-39页 |
| ·人地矛盾突出 | 第39-40页 |
| 第五章 长株潭城市群滨水形象的整合构想 | 第40-60页 |
| ·长株潭城市群滨水形象整合的基础条件 | 第40-41页 |
| ·理论支持 | 第40页 |
| ·政策背景 | 第40-41页 |
| ·长沙湘江风光带的领导效应 | 第41页 |
| ·空间整合 | 第41-47页 |
| ·自然主导的整体对策 | 第41-43页 |
| ·长沙空间的具体对策 | 第43-45页 |
| ·株洲空间的具体对策 | 第45-46页 |
| ·湘潭空间的具体对策 | 第46-47页 |
| ·文化整合 | 第47-53页 |
| ·以湖湘文化作为整体文化 | 第48-49页 |
| ·以长沙为龙头的历史名城文化 | 第49-50页 |
| ·以株洲为龙头的农耕文化 | 第50-51页 |
| ·以湘潭为龙头的名人文化及船运文化 | 第51-53页 |
| ·生态整合 | 第53-56页 |
| ·滨水·生态·城市 | 第53-54页 |
| ·长株潭滨水区生态与城市的矛盾 | 第54-55页 |
| ·长株潭滨水区生态与城市的整合 | 第55-56页 |
| ·具体空间的整合 | 第56-59页 |
| ·城市滨水公园 | 第56-57页 |
| ·城乡交接地段 | 第57-59页 |
| ·预期效应 | 第59-60页 |
| 结束语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