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凡例 | 第11-13页 |
序言 | 第13-35页 |
一、本论文的实用价值与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二、本研究主题范围内已有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29页 |
三、太谷学派(黄崖山事件)研究的批判与展望 | 第29-33页 |
四、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 第33-35页 |
第一章 太谷学派起始百年史述 | 第35-67页 |
第一节 “起始百年”前期的太谷学派起源地生态 | 第35-43页 |
一、“盛世繁荣”与名城文化 | 第35-36页 |
二、发源地地域学派群体:扬州学派的成型与崛起 | 第36-37页 |
三、“起始百年”前期,发源地生态对太谷学派的影响 | 第37-43页 |
第二节 “起始百年”后期的太谷学派起源地生态 | 第43-47页 |
一、发源地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的迅速变化 | 第43页 |
二、太谷仙逝与南北立宗 | 第43-47页 |
第三节 太谷学派的形成原因 | 第47-55页 |
一、学派生成的可能轨迹 | 第48-52页 |
二、学派生成过程中的必然特性 | 第52-55页 |
第四节 与理学同源分支的太谷之学 | 第55-67页 |
一、太谷学派不隐讳其与宋初理学发端源流的共同,但也仅是源流之同 | 第57-58页 |
二、太谷学派否认理学所把持的儒学正统地位,并力图为儒学重新正名 | 第58-62页 |
三、在对待释、道两家的态度上,太谷学派表现出更加开阔的胸怀 | 第62-63页 |
四、在一些具体领域,太谷学派与明清理学有截然相对的观点 | 第63-65页 |
五、太谷学派的其他性质是其与理学区分的特征之一 | 第65-67页 |
第二章 张积中生平及其思想 | 第67-163页 |
第一节 张积中生平 | 第67-74页 |
第二节 张积中及早期太谷学派的宇宙观及辩证法 | 第74-89页 |
一、张积中与早期太谷学派的宇宙本原观 | 第74-83页 |
二、张积中的道论 | 第83-89页 |
第三节 张积中及早期太谷学派的三教观 | 第89-101页 |
一、张积中的宗教观及释、道修养 | 第89-97页 |
二、张积中对儒、释、道的综合与发挥 | 第97-101页 |
第四节 张积中及早期太谷学派的性命身心观 | 第101-110页 |
一、张积中与早期太谷学派对性、命、心的认识 | 第101-104页 |
二、张积中与早期太谷学派关于性、命、心相互关系的认知 | 第104-110页 |
第五节 张积中及早期太谷学派的政治社会观 | 第110-159页 |
一、处世、交友、义利观 | 第110-121页 |
二、张积中与早期太谷学派的孝悌观 | 第121-135页 |
三、张积中及早期太谷学派的治学观 | 第135-150页 |
四、张积中与太谷学派的治国、平天下之道 | 第150-159页 |
第六节 张积中生平及思想对黄崖山事件的潜力影响 | 第159-163页 |
一、问学旨趣的奠定对黄崖山事件的影响 | 第159-160页 |
二、实干能力的修炼对黄崖山事件的影响 | 第160页 |
三、个人品质的确定对黄崖山事件的影响 | 第160-163页 |
第三章 黄崖山寨的考察 | 第163-219页 |
第一节 山寨的空间与社会环境 | 第163-171页 |
一、圈层空间划分与自然生态 | 第163-165页 |
二、圈层交通条件 | 第165-167页 |
三、各圈层内经济的发展与城镇的布局 | 第167-168页 |
四、圈层内信息流的考察 | 第168-169页 |
五、宗教信仰与民风考察 | 第169-171页 |
第二节 山寨形势与物理结构 | 第171-190页 |
一、绝佳隐地的山寨形势 | 第171-176页 |
二、黄崖山寨的物理结构考察 | 第176-190页 |
第三节 山寨人员 | 第190-202页 |
一、山寨人数 | 第190-192页 |
二、黄崖山圈层灾荒及民变考察 | 第192-198页 |
三、山寨人员考 | 第198-202页 |
第四节 山寨运行结构 | 第202-219页 |
一、经济系统 | 第202-206页 |
二、建设系统 | 第206-207页 |
三、管理系统 | 第207-212页 |
四、教育系统 | 第212页 |
五、祭祀系统 | 第212-217页 |
六、生活系统 | 第217-219页 |
第四章 黄崖山事件全程 | 第219-256页 |
第一节 清政府的策略与事件前的折冲 | 第219-235页 |
一、不疑阶段 | 第219-221页 |
二、调查阶段 | 第221-226页 |
三、招谕阶段 | 第226-232页 |
四、下决心阶段 | 第232-235页 |
第二节 双方的军事准备 | 第235-244页 |
一、清政府的军事准备 | 第235-241页 |
二、黄崖山寨的军事准备 | 第241-244页 |
第三节 惨烈的战斗过程 | 第244-256页 |
一、接触战与夺卡战 | 第244-247页 |
二、合围 | 第247-248页 |
三、总攻 | 第248-256页 |
第五章 黄崖山事件的善后及评价 | 第256-278页 |
第一节 善后 | 第256-267页 |
第二节 事件的评价研究 | 第267-278页 |
结束语 | 第278-285页 |
一、张积中及太谷学派的性质 | 第278-279页 |
二、黄崖山事件的个人看法 | 第279-280页 |
三、由张积中与黄崖山事件研究而发的启示 | 第280-282页 |
四、衍思 | 第282-285页 |
附件 | 第285-29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91-304页 |
读博期间发表核心期刊论文 | 第304-305页 |
后记 | 第305-3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