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26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目前研究的评析 | 第18-19页 |
| ·相关概念 | 第19-24页 |
| ·企业集团 | 第19-23页 |
| ·治理机制 | 第23-24页 |
|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24-25页 |
|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 2 企业集团治理的动因及目标 | 第26-37页 |
| ·企业集团内部成员企业的关系分析 | 第26-29页 |
| ·企业集团治理的动因 | 第29-33页 |
| ·企业集团治理的特殊性 | 第33-35页 |
| ·企业集团治理的目标 | 第35-37页 |
| ·集团治理的主体和客体 | 第35-36页 |
| ·集团治理的目标 | 第36-37页 |
| 3 国外企业集团治理:实践及启示 | 第37-54页 |
| ·政府导向型企业集团治理的实践 | 第37-40页 |
| ·韩国企业集团:依赖“亲缘”维系的内部成员间关系 | 第37-38页 |
| ·韩国企业集团治理的动因:财务治理不完善 | 第38-40页 |
| ·韩国企业集团治理的主体:以政府为主 | 第40页 |
| ·法人导向型企业集团治理的实践 | 第40-47页 |
| ·日本企业集团治理的实践 | 第41-45页 |
| ·德国企业集团治理的实践 | 第45-47页 |
| ·市场导向型企业集团治理的实践 | 第47-50页 |
| ·美国企业集团:少量资本金控制的内部成员间关系 | 第47-48页 |
| ·美国企业集团治理的动因:内部监控不足 | 第48-49页 |
| ·美国企业集团治理的主体:以股东为主 | 第49-50页 |
| ·不同模式治理实践的比较及启示 | 第50-54页 |
| 4 企业集团治理机制:理论框架与机制构建 | 第54-76页 |
| ·理论框架 | 第54-56页 |
| ·内部治理机制 | 第56-68页 |
| ·控制机制:集团治理的关键 | 第56-58页 |
| ·财务治理机制:集团治理的核心 | 第58-61页 |
| ·激励机制:集团治理的重要手段 | 第61-64页 |
| ·信任合作机制:集团治理的拓展 | 第64-68页 |
| ·外部治理机制 | 第68-76页 |
| ·市场监控机制:集团治理的最直接工具 | 第68-71页 |
| ·政府监控机制:集团治理的外部要因 | 第71-73页 |
| ·其他利益相关者监控机制:集团治理的保障 | 第73-76页 |
| 5 中国企业集团治理机制的优化 | 第76-93页 |
| ·中国企业集团治理的演进历程 | 第76-81页 |
| ·改革前的企业组织:中国计划经济的产物 | 第76-77页 |
| ·企业集团的产生:日韩经验、企业探索、政府引导和市场自发 | 第77-79页 |
| ·企业集团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与政策扶持 | 第79-81页 |
| ·中国企业集团治理机制现存的问题 | 第81-88页 |
| ·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引致集团治理机制运行不通畅 | 第82-83页 |
| ·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致使集团治理机制虚化 | 第83-84页 |
| ·联结纽带脆弱使得母公司对子公司控制不当 | 第84-85页 |
| ·激励机制不完善难以调动经营者积极性 | 第85-86页 |
| ·外部治理机制不完善导致集团治理效率下降 | 第86-88页 |
| ·中国企业集团治理机制的优化 | 第88-93页 |
| ·股权结构多元化:吸收外部法人股和机构投资者 | 第88-89页 |
| ·构建经济型的治理结构:改革股东会、董事会和经理层 | 第89-90页 |
| ·理顺母子公司关系:控制权与自主权的平衡 | 第90页 |
| ·完善经营者激励机制:任职激励和薪酬激励 | 第90-92页 |
| ·完善市场机制:发展外部市场及相关配套设施 | 第92-93页 |
| 6 结论及展望 | 第93-95页 |
| ·结论 | 第93页 |
| ·展望 | 第93-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9-100页 |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