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驿油田长4+5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1 绪论 | 第7-12页 |
| ·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7-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研究内容 | 第9页 |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9-11页 |
|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1页 |
| ·取得的主要认识 | 第11-12页 |
| 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2-16页 |
| ·地理位置 | 第12页 |
| ·区域构造 | 第12-13页 |
| ·盆地演化史及其沉积地层 | 第13-15页 |
| ·古气候 | 第15-16页 |
| 3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6-30页 |
| ·延长组地层剖面 | 第16-20页 |
| ·延长组地层时代的讨论 | 第20-21页 |
| ·地层划分对比方案 | 第21-23页 |
| ·长4+5地层划分标志 | 第23-26页 |
| ·长4+5油层组地层特征 | 第26页 |
| ·长4+5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26-30页 |
| 4 沉积相分析 | 第30-48页 |
| ·区域沉积背景 | 第30-31页 |
| ·岩石相 | 第31-34页 |
| ·沉积相标志 | 第34-40页 |
| ·三角洲沉积相模式 | 第40-43页 |
| ·沉积微相划分 | 第43-48页 |
| 5 沉积微相展布与沉积环境的演化 | 第48-60页 |
| ·沉积微相分布图的编制方法 | 第48-49页 |
|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 | 第49-56页 |
| ·沉积环境的演化 | 第56-60页 |
| 6 沉积微相与储层特征 | 第60-70页 |
| ·沉积微相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 第60页 |
|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60-61页 |
| ·储层物性 | 第61-65页 |
| ·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 第65-69页 |
| ·沉积相带与油气富集 | 第69-70页 |
| 结论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图版 | 第76-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