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 ·课题背景 | 第8-14页 |
| ·我国水污染及污水回用现状 | 第8页 |
| ·污水生物处理技术 | 第8-11页 |
| ·好氧生物处理原理 | 第9页 |
| ·厌氧生物处理原理 | 第9-10页 |
| ·传统活性污泥法(CAS)的基本流程 | 第10-11页 |
| ·生物脱氮技术介绍 | 第11页 |
| ·味精废水特点及处理现状 | 第11-14页 |
| ·味精废水特点 | 第11-12页 |
| ·味精废水排放标准 | 第12-13页 |
| ·国内味精废水处理方法现状 | 第13-14页 |
| ·膜生物反应器(MBR) | 第14-17页 |
| ·MBR工艺概述 | 第14页 |
| ·MBR工艺的优点 | 第14-15页 |
| ·MBR分类 | 第15页 |
| ·MBR的发展及现状 | 第15-17页 |
| ·本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好氧MBR运行效果研究 | 第19-32页 |
| ·实验装置和流程 | 第19页 |
| ·主要设备 | 第19-20页 |
| ·原水水质 | 第20页 |
| ·该厂现有污水处理工艺 | 第20页 |
| ·各工艺段水质分析 | 第20页 |
| ·分析项目和方法 | 第20-21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1-32页 |
| ·第一阶段(进水为二沉池水)的处理效果: | 第21-24页 |
| ·对COD的去除特性: | 第21-22页 |
| ·对氨氮的去除特性 | 第22-24页 |
| ·本阶段小结 | 第24页 |
| ·第二阶段(进水为厌氧出水)的处理效果: | 第24-27页 |
| ·对COD的去除特性 | 第25页 |
| ·对氨氮的去除特性 | 第25-26页 |
| ·本阶段处理效果小结 | 第26-27页 |
| ·浊度 | 第27页 |
| ·污泥特性及污泥浓度和处理效果的关系 | 第27-28页 |
| ·生物相 | 第28-30页 |
| ·半程硝化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A/OMBR-RO系统的处理效果 | 第32-40页 |
| ·实验装置与流程 | 第32页 |
| ·主要设备 | 第32-33页 |
| ·工况划分 | 第3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3-38页 |
| ·对COD的去除 | 第33-35页 |
| ·对氨氮的去除 | 第35-36页 |
| ·亚硝酸氮 | 第36-37页 |
| ·污泥浓度 | 第37-38页 |
| ·浊度 | 第38-39页 |
| ·RO对电导的去除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膜的污染与清洗 | 第40-54页 |
| ·MBR中膜污染机理 | 第40-41页 |
| ·膜的微生物及污泥污染 | 第40页 |
| ·膜的有机污染 | 第40页 |
| ·膜的污泥污染 | 第40页 |
| ·浓差极化和膜污染 | 第40-41页 |
| ·减缓膜污染的方法 | 第41-46页 |
| ·膜及膜组件的选择 | 第41-43页 |
| ·膜的化学组成与膜污染的关系 | 第41-42页 |
| ·膜结构与膜污染间的关系 | 第42页 |
| ·膜组件与膜污染间的关系 | 第42-43页 |
| ·操作条件的改善 | 第43-46页 |
| ·膜过滤得操作方式与膜污染间的关系 | 第43-44页 |
| ·减轻浓差极化和由此引起的膜污染的对策 | 第44-45页 |
| ·控制污泥浓度 | 第45页 |
| ·控制膜面流速和膜面流态 | 第45页 |
| ·膜通量与膜面压力的关系(减小操作压力) | 第45-46页 |
| ·操作压力、温度、污泥浓度、膜面流速对通量的综合影响 | 第46页 |
| ·空曝气、反冲洗 | 第46页 |
| ·改善污泥的沉降性能和污泥的可过滤性 | 第46页 |
| ·活性碳的投加 | 第46页 |
| ·膜的清洗 | 第46-49页 |
| ·膜的物理清洗 | 第46-47页 |
| ·膜的化学清洗 | 第47-49页 |
| ·碱清洗 | 第47页 |
| ·酸清洗 | 第47-48页 |
| ·表面活性剂清洗 | 第48页 |
| ·络合剂清洗 | 第48-49页 |
| ·酶清洗剂清洗 | 第49页 |
| ·消毒剂清洗 | 第49页 |
| ·复合型药剂清洗 | 第49页 |
| ·本实验中MBR负压变化及膜的污染情况 | 第49-51页 |
| ·第一阶段压力变化及污染情况 | 第49-50页 |
| ·第二阶段压力及产水量 | 第50-51页 |
| ·膜的清洗效果 | 第51-54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