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交通系统论文

公路三支无信号交叉口交通安全模型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21页
第1章 绪论第21-29页
   ·研究背景第21-22页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2-25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25-26页
   ·论文结构第26-27页
   ·本章小结第27-29页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29-53页
   ·交通事故预测模型综述第29-37页
     ·交通量特性指标第30页
     ·交叉口的几何设计指标第30-33页
     ·交叉口的控制与运行指标第33-35页
     ·事故指标第35页
     ·事故预测模型第35-36页
     ·事故预测模型小结第36-37页
   ·临界间隙相关问题综述第37-44页
     ·临界间隙驾驶行为假设第38-39页
     ·临界间隙理论与计算方法第39-42页
     ·临界间隙研究成果第42-43页
     ·临界间隙问题小结第43-44页
   ·安全设计临界参数问题综述第44-52页
     ·交叉口视距问题综述第44-48页
     ·交叉口控制策略问题综述第48-51页
     ·安全设计临界参数小结第51-52页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3章 样本采集与数据特性分析第53-69页
   ·事故的统计特性第53-61页
     ·事故数据采集第53-54页
     ·事故总体特性第54-57页
     ·事故原因和事故形态特性第57-60页
     ·事故总体特性小结第60-61页
   ·几何设计和环境统计特性第61-65页
     ·几何设计和运行数据采集第61-62页
     ·公路几何设计统计量特性第62-65页
     ·环境统计量特性第65页
   ·控制与运行统计量特性第65-68页
     ·交通控制统计量特性第65-66页
     ·交通量统计量特性第66-67页
     ·交通运行统计量特性第67-68页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4章 交通事故预测模型第69-89页
   ·事故指标与设计要素的相关研究第69-76页
     ·事故指标与设计要素的相关系数第69-71页
     ·设计指标特性自身的相关分析第71-72页
     ·设计指标主成分分析第72-76页
   ·事故指标与交通量、运行特性的相关研究第76-80页
     ·事故指标与交通量、运行特性的相关系数第76-77页
     ·交通量与交通运行指标自身相关性分析第77-78页
     ·交通量和运行特性主成分分析第78-80页
   ·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小结第80页
   ·事故预测模型第80-88页
     ·事故预测基本理论依据第80-84页
     ·事故预测模型第84-88页
     ·模型小结第88页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5章 交叉口交通流特性第89-123页
   ·交通流特性数据采集第89-93页
     ·速度和流量采集方案第90页
     ·车辆间隙采集方案第90-92页
     ·等候时间和转弯时间的采集第92-93页
   ·速度特性分析第93-94页
     ·车辆进入交叉口的速度特性第93-94页
     ·交叉口区域内其它交通特性第94页
   ·可接受间隙特性分析第94-106页
     ·车辆车头时距分布特性第94-99页
     ·支路左转的可接受间隙第99-103页
     ·主路车辆左转的可接受间隙第103-104页
     ·随车时距特性第104-106页
   ·左转弯车辆的等候特性研究第106-119页
     ·接受或者拒绝Gap 驾驶行为分析第106-113页
     ·等候时间理论及统计分析第113-115页
     ·可接受间隙变化的理论及统计分析第115-119页
   ·由接受间隙问题引发的高危驾驶行为的机理探讨第119-121页
   ·本章小结第121-123页
第6章 安全设计关键参数选择第123-133页
   ·可接受间隙与安全视距第123-126页
     ·安全视距模型第123-125页
     ·视距诊断与安全改造第125-126页
   ·交叉口控制策略第126-132页
     ·交通仿真试验第128-129页
     ·信号灯设置临界交通量第129-132页
   ·本章小结第132-133页
第7章 论文主要结论与展望第133-137页
 主要结论第133-136页
 创新点第136页
 展望第136-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45页
附录第145-205页
 附录1 第4章 附图第145-147页
 附录2 第5章 附图第147-153页
 附录3 第3章 附表第153-165页
 附录4 第4章 附表第165-191页
 附录5 第5章 附表第191-20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205-207页
 发表的学术论文第205-206页
 参与的重要项目第206-207页
致谢第207页

论文共2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河口区域有机污染物的特征分析
下一篇:电化学再生活性炭机理和影响因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