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前言 | 第7-10页 |
第一部分 研究动机 | 第7-8页 |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 | 第8-10页 |
1. 张锡纯在温病学理论发展成熟后仍提倡寒温统一 | 第8页 |
2. 张锡纯是温病学理论发展成熟后提倡寒温统一的先驱 | 第8页 |
3. 近世的研究者多忽略了张锡纯对寒温统一的贡献 | 第8-10页 |
张锡纯生平简介 | 第10-11页 |
张锡纯论治温病之经验 | 第11-27页 |
第一部分 对温病的认识 | 第11-13页 |
1. 师承仲景六经立论 | 第11-12页 |
·伤寒统辖温病 | 第11页 |
·温邪袭入和传变途径与伤寒同 | 第11-12页 |
2. 新三纲论 | 第12-13页 |
·新三纲论的主要内容 | 第12页 |
·中风、伤寒、温病的关系 | 第12-13页 |
3. 内因外因一体论 | 第13页 |
第二部分 对温病的分类 | 第13-14页 |
1. 春温 | 第13页 |
2. 风温 | 第13-14页 |
3. 湿温 | 第14页 |
第三部分 对温病的治疗 | 第14-24页 |
1. 治温病之大法 | 第14-15页 |
2. 温病之治法详于《伤寒论》 | 第15-20页 |
·《伤寒论》中包含温病之治法 | 第15页 |
·《伤寒论》六经分治温病 | 第15-18页 |
·《伤寒论》经方治温病 | 第18-20页 |
·宜于温病初得之方 | 第19-20页 |
·治温病传经已深之方 | 第20页 |
3. 自拟处方治温病 | 第20-24页 |
·治温病初得 | 第20-21页 |
·热入太阳府 | 第21页 |
·太阳未解渐入阳明府 | 第21-22页 |
·寒温阳明证 | 第22-23页 |
·寒温少阴证 | 第23页 |
·依禀赋不同拟方 | 第23页 |
·救误治之方 | 第23-24页 |
第四部分 治温病常用药物 | 第24-27页 |
1. 生石膏 | 第25页 |
2. 连翘 | 第25页 |
3. 薄荷 | 第25页 |
4. 滑石 | 第25-26页 |
5. 蝉蜕 | 第26-27页 |
论治温病的特色 | 第27-35页 |
第一部分 治温之理分析病机不泥陈规 | 第27-29页 |
1. 论三纲风温为正 | 第27页 |
2. 辨六经独重阳明 | 第27页 |
3. 治寒温长于汗解 | 第27-29页 |
4. 审脉象以辨虚实 | 第29页 |
第二部分 治温用方禀承经旨推陈出新 | 第29-35页 |
1. 继承经方治温病 | 第29-31页 |
·阳明实热,必用白虎汤 | 第30页 |
·阳明实热真阴亏损用白虎加人参汤 | 第30-31页 |
2. 变通经方治温病 | 第31-34页 |
·变更经方代替 | 第31-32页 |
·变更药味加减 | 第32-33页 |
·变更经方药量 | 第33页 |
·变更方剂服法 | 第33-34页 |
3. 寒温险证的论治体会 | 第34-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36-37页 |
谢辞 | 第37-38页 |
简历 | 第38-39页 |
附录一 | 第39-43页 |
第一部分 寒温之争的综述 | 第39-41页 |
1. 古今寒温概念不同 | 第39-40页 |
2. 寒温之争的源流概说 | 第40-41页 |
3. 寒温之争的争论焦点 | 第41页 |
第二部分 寒温统一的研究现状 | 第41-43页 |
附录二:张锡纯生平年表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