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导论 | 第10-14页 |
一、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二、理论和现实意义 | 第12页 |
三、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我国政策性金融的发展 | 第14-38页 |
第一节 政策性金融概述 | 第14-24页 |
一、政策性金融概念 | 第14-16页 |
二、政策性金融的构成要素 | 第16-18页 |
三、政策性金融的特点 | 第18-22页 |
四、政策性金融的功能与作用 | 第22-24页 |
第二节 政策性金融机构 | 第24-30页 |
一、政策性金融机构特点 | 第24-28页 |
二、政策性金融的经济金融功能 | 第28-30页 |
第三节 我国政策性金融制度安排背景及发展现状 | 第30-38页 |
一、中国政策性金融的沿革和三家政策性银行的建立 | 第30-32页 |
二、现行制度安排的源由 | 第32-34页 |
三、业务领域及发展现状 | 第34-38页 |
第二章 政策性金融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基础 | 第38-63页 |
第一节 政策性金融产生的基础 | 第38-48页 |
一、政策性金融产生的理论基础 | 第38-45页 |
二、政策性金融产生的现实经济基础 | 第45-47页 |
三、我国政府、市场与政策性金融发展现状 | 第47-48页 |
第二节 政府、市场和政策性金融的关系 | 第48-56页 |
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 第48-51页 |
二、银政合作为主的政策性金融发展模式 | 第51-53页 |
三、促进市场建设的政策性金融运行机制 | 第53-56页 |
第三节 未来政策性金融发展战略思考 | 第56-63页 |
一、坚持做强做大 | 第56-58页 |
二、政策性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第58-61页 |
三、打造政策性金融的战略品牌 | 第61-63页 |
第三章 国外政策性金融体系比较与借鉴 | 第63-98页 |
第一节 各国政策性金融体系概述 | 第63-91页 |
一、日本政策性金融机构体系 | 第63-72页 |
二、美国政策性金融机构体系 | 第72-84页 |
三、德国的政策性金融问题 | 第84-85页 |
四、韩国政策性金融机构体系 | 第85-88页 |
五、法国政策性金融机构体系 | 第88-91页 |
第二节 发达国家政策性金融发展经验借鉴 | 第91-98页 |
一、发达国家发展政策性金融的特点与经验 | 第91-94页 |
二、对我国发展政策性金融业务的借鉴与启示 | 第94-98页 |
第四章 我国政策性金融的改革与发展思路 | 第98-116页 |
第一节 我国政策性金融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99-103页 |
一、我国政策性金融业务的社会背景分析 | 第99-100页 |
二、我国政策性银行制度缺陷和存在问题 | 第100-103页 |
第二节 完善政策性金融体系 | 第103-106页 |
一、“两基一支”领域的支持 | 第103-104页 |
二、对“三农”问题的支持 | 第104页 |
三、对进出口业务的支持 | 第104页 |
四、对市政融资的支持 | 第104页 |
五、对住宅产业的支持 | 第104-105页 |
六、对中小企业的支持 | 第105页 |
七、对高科技产业的支持 | 第105页 |
八、对全球资源开发的支持 | 第105页 |
九、对教育助学的支持 | 第105页 |
十、对金融稳定的支持 | 第105-106页 |
第三节 加快立法,控制隐性风险 | 第106-109页 |
一、加快立法步伐 | 第106页 |
二、控制隐性风险 | 第106-109页 |
第四节 制定科学评判标准,明确经营目标和业务范围 | 第109-113页 |
一、明确经营目标 | 第109-110页 |
二、改进运行模式 | 第110-111页 |
三、防止综合职能的缺位 | 第111页 |
四、协调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 | 第111-112页 |
五、与时俱进调整业务范围 | 第112-113页 |
第五节 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战略定位 | 第113-116页 |
一、国家开发银行 | 第113-114页 |
二、农业发展银行 | 第114页 |
三、进出口银行 | 第114页 |
四、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 第114-115页 |
五、资产管理公司 | 第115-116页 |
第五章 政策性金融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第116-135页 |
第一节 政策性金融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启示与难点 | 第116-122页 |
一、国外城乡统筹的实践对我们的有益启示 | 第117-119页 |
二、新农村建设必须正视的主要难点问题 | 第119-122页 |
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政策性金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第122-128页 |
一、推进新农村建设,政策性金融责无旁贷 | 第123-124页 |
二、推进新农村建设,政策性金融大有可为 | 第124-126页 |
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性金融面临挑战 | 第126页 |
四、政策性金融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 | 第126-128页 |
第三节 政策性金融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改革思路 | 第128-135页 |
一、突出重点领域 | 第128-130页 |
二、加强平台建设 | 第130-131页 |
三、创新融资模式 | 第131-133页 |
四、在新农村建设中优化政策性金融发展环境 | 第133-135页 |
第六章 政策性金融与国家“走出去”战略—对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金融支持 | 第135-155页 |
第一节 政策性金融对“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意义 | 第135-141页 |
一、“走出去”战略需要政策性金融支持 | 第135-137页 |
二、海外融资存在的主要瓶颈 | 第137-139页 |
三、政策性金融在支持“走出去”战略中大有可为 | 第139-141页 |
第二节 政策性金融支持“走出去”战略总体构想 | 第141-145页 |
一、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 | 第142页 |
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主体定位 | 第142-143页 |
三、主要业务导向 | 第143-145页 |
第三节 政策性金融支持“走出去”战略的对策和建议 | 第145-155页 |
一、制定总体战略规划 | 第145-146页 |
二、创新和完善海外融资模式 | 第146-151页 |
三、采用全面灵活的营销策略组合 | 第151-152页 |
四、建立健全海外投资风险评估体系与风险补偿机制 | 第152-153页 |
五、加快自身的队伍和体制建设 | 第153-155页 |
附件一 | 第155-161页 |
《国家开发银行支持“走出去”业务模式案例》 | 第155-161页 |
附件二 | 第161-165页 |
《不同行业“走出去”战略重点和融资需求》 | 第161-165页 |
附件三 | 第165-167页 |
对“外国直接投资业绩指数”和“外国直接投资潜力指数”的说明 | 第165-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72页 |
后记 | 第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