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学各部门论文--国家法、宪法论文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宪政文明研究

内容提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导论 走向宪政文明第10-27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0页
 二、研究现状及评析第10-11页
 三、宪政文明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第11-13页
 四、基本思路和研究的难点、方法与理论创新第13-16页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第13页
  (二) 研究的难点第13-14页
  (三) 研究的基本方法第14-15页
  (四) 理论创新第15-16页
 五、唯物史观是宪政文明的理论基础第16-27页
  (一) 宪政文明标志着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社会关系的进步状态第16-19页
  (二) 宪政文明是人类政治生活的物质内容与秩序形式的内在统一第19-21页
  (三) 宪政文明是人的利益需求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诉求第21-22页
  (四) 宪政文明发展的两种形式第22-25页
  (五) 宪政文明的长期存在与“自行消亡”的辩证法第25-27页
第一章 宪政与宪政文明第27-59页
 一、宪政概念述评第27-34页
  (一) 西方学者的宪政论第27-29页
  (二) 当代中国学者对宪政的理解第29-31页
  (三) 宪政概念研究简评第31-34页
 二、宪政与宪政文明的内涵第34-46页
  (一) 宪政的渊源释义第34-37页
  (二) 哲学视域中的宪政第37-38页
  (三) 宪政与宪法的关系第38-39页
  (四) 宪政与民主的关系第39-40页
  (五) 宪政文明的内涵第40页
  (六) 宪政文明与人类社会文明第40-44页
  (七) 宪政文明的基本特征第44-46页
 三、宪政文明是人治到法治的历史必然第46-52页
  (一) 人治、法治与宪治第46-48页
  (二) 法治优于人治第48-51页
  (三) 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第51-52页
 四、宪政文明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第52-59页
  (一) 宪政文明是政治文明的规范标志第53-55页
  (二) 宪政文明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内容第55-57页
  (三) 宪政文明与政治文明呈现趋同化走势第57-59页
第二章 宪政文明的发展历程第59-84页
 一、宪政文明在西方的发展检视第60-76页
  (一) 古代希腊罗马的宪政文明观第60-65页
  (二) 中世纪的神学宪政文明观第65-69页
  (三) 近现代宪政文明观第69-76页
 二、中国共产党对宪政文明的探索第76-82页
  (一) 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宪政文明的确立和对社会主义宪政文明的初步探索第77-78页
  (二)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宪政文明的发展第78-79页
  (三) 江泽民和党的十六大以来对社会主义宪政文明的推进第79-82页
 三、社会主义宪政文明是现代宪政文明的先进形态第82-84页
第三章 宪政文明的结构第84-102页
 一、宪政文明的系统结构第84-93页
  (一) 宪政意识文明是宪政文明的观念形态第84-87页
  (二) 宪政制度文明是宪政文明的制度形态第87-89页
  (三) 宪政组织文明是宪政文明的组织形态第89-91页
  (四) 宪政行为文明是宪政文明的实践形态第91-93页
 二、宪政文明的主体与客体第93-102页
  (一) 宪政文明主体及其结构第93-98页
  (二) 宪政文明客体及其结构第98-101页
  (三) 宪政文明的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第101-102页
第四章 宪政文明的功能第102-120页
 一、宪政文明的经济功能第102-105页
  (一) 宪政对基本经济制度的保障功能第103-104页
  (二) 宪政对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促进功能第104页
  (三) 宪政的经济功能是多方面的第104-105页
  (四) 历史经验启示: 宪政是促成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杠杆第105页
 二、宪政文明的政治功能第105-112页
  (一) 宪政对政治制度的保障功能第106-107页
  (二) 宪政对政治权力的配置功能第107-108页
  (三) 宪政对政治利益的协调功能第108-109页
  (四) 宪政对政治秩序的维护功能第109-110页
  (五) 宪政对政治稳定的保持功能第110-112页
 三、宪政文明的文化功能第112-115页
  (一) 宪政本身首先是一种文化形态第112-113页
  (二) 宪政对主导文化的强化作用第113-114页
  (三) 宪政对文化发展的促进功能第114页
  (四) 宪政对多元文化的整合功能第114-115页
 四、宪政文明与人的全面发展第115-120页
  (一) 人的全面发展涵义第115-116页
  (二) 宪政保障人的全面发展的权利第116-117页
  (三) 宪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第117-118页
  (四) 宪政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制度平台第118-120页
第五章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宪政文明建设第120-155页
 一、中国社会主义宪政文明建设的目标第120-135页
  (一) 维护宪法至上的权威第121-126页
  (二)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126-132页
  (三) 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宪政文明建设目标的根本保证第132-135页
 二、中国社会主义宪政文明建设的道路第135-145页
  (一) 政府推进的内涵及其必要性、积极性与局限性第135-139页
  (二) 民众演进的必然性与基础性第139-143页
  (三) 政府推进与民众演进的辩证法第143-145页
 三、宪政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第145-147页
  (一) 坚持党的领导原则第145页
  (二) 坚持渐进性原则第145页
  (三) 坚持协调性原则第145页
  (四) 坚持长期性原则第145-146页
  (五) 坚持稳定性原则第146页
  (六) 坚持借鉴性原则第146-147页
  (七) 坚持发展生产力原则第147页
 四、积极借鉴人类宪政文明的有益成果第147-154页
  (一) 中国传统法制与法治思想的开发与继承第147-150页
  (二) 西方传统宪政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第150-151页
  (三) 宪政文明建设中的法律移植与改造第151-153页
  (四) 综合创新: 实现我国宪政文明建设的当代转换第153-154页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文明建设的前景展望第154-155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55-159页
后记第159-160页

论文共1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政策性金融理论与实践研究
下一篇: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