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中文文摘 | 第4-8页 |
| 导言 | 第8-13页 |
| 第一章 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中鬼魂观念的产生与流变 | 第13-23页 |
| 一、原始人类的灵魂信仰和鬼魂观念 | 第13-14页 |
| 二、中国鬼魂观念的产生与流变 | 第14-18页 |
| 1、中国原始的鬼魂观念 | 第14-16页 |
| 2、儒佛道产生后鬼魂观念的深化 | 第16-18页 |
| 三、西方鬼魂观念的产生与流变 | 第18-23页 |
| 1、西方原始时期的鬼魂观念 | 第18-21页 |
| 2、基督教兴起后的深化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中鬼魂形象的情感类型 | 第23-31页 |
| 一、鬼鬼关情 | 第23-24页 |
| 二、人鬼情未了 | 第24-31页 |
| 1、人鬼(魂)相恋 | 第24-26页 |
| 2、冤鬼复仇 | 第26-27页 |
| 3、人鬼的亲情眷恋 | 第27-29页 |
| 4、人鬼的君臣关系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中周戏曲和西方戏剧中鬼魂形象表现模式之异同 | 第31-42页 |
| 一、性别特征的差异:女鬼为主和男鬼为主 | 第31-33页 |
| 二、性格塑造的差异:发展与稳定 | 第33-35页 |
| 三、情节发展助力的差异:轮回转世观念与预言预兆 | 第35-38页 |
| 四、舞台表现手段的差异:心理外化与精神物化 | 第38-40页 |
| 五、舞台渲染手法的差异:阴气与怪诞 | 第40-42页 |
| 第四章 中国戏曲和西方戏剧中鬼魂形象模式差异的文化渊源 | 第42-65页 |
| 一、戏剧戏曲审美原则的差异 | 第42-45页 |
| 1、“写实”原则对西方戏剧的影响 | 第42-44页 |
| 2、“写意”原则对中国戏曲的影响 | 第44-45页 |
| 二、宗教观念的差异 | 第45-53页 |
| 1、主生观念与灵魂得救观的差异 | 第46-49页 |
| 2、地狱模式的差异 | 第49-53页 |
| 三、罪感文化与乐感文化的差异 | 第53-57页 |
| 1、大陆文化所孕育的乐感文化 | 第53-56页 |
| 2、海洋文化所孕育的罪感文化 | 第56-57页 |
| 四、作者创作心理的差异 | 第57-65页 |
| 1、鬼魂形象与集体无意识的关系 | 第57-58页 |
| 2、中国剧作家的集体无意识 | 第58-61页 |
| 3、西方剧作家的集体无意识 | 第61-65页 |
| 结论 | 第65-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75页 |
|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