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岸边坡非饱和渗流与稳定性分析--以云阳西城滑坡为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22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 ·饱和—非饱和渗流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 第2章 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 | 第22-30页 |
| ·地理交通 | 第22-23页 |
| ·社会经济 | 第23页 |
| ·气象水文 | 第23-25页 |
| ·地形地貌 | 第25-26页 |
| ·地层岩性 | 第26页 |
| ·区域地质构造 | 第26-27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7-28页 |
| ·水库运行情况 | 第28-30页 |
| 第3章 滑坡的基本特征及类别 | 第30-48页 |
| ·滑坡地形地貌 | 第30页 |
| ·滑坡空间形态 | 第30-32页 |
| ·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 第32-33页 |
| ·滑体特征 | 第32页 |
| ·滑带特征 | 第32-33页 |
| ·滑床特征 | 第33页 |
| ·滑坡水文地质 | 第33-36页 |
| ·滑坡岩土土物理力学性质 | 第36-39页 |
| ·滑带土土样物理力学性质 | 第36页 |
| ·滑坡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取值 | 第36-39页 |
| ·滑坡变形宏观分析 | 第39-44页 |
| ·变形破坏发育史 | 第39页 |
| ·变形破坏机制分析 | 第39-40页 |
| ·滑坡影响因素 | 第40-44页 |
| ·滑坡变形监测分析 | 第44-48页 |
| ·监测工程布置 | 第44-45页 |
| ·监测成果分析 | 第45-48页 |
| 第4章 滑坡渗流分析 | 第48-70页 |
| ·渗流基本理论 | 第48-52页 |
| ·渗流基本概念 | 第48-49页 |
| ·渗流基本定律 | 第49-50页 |
| ·非饱和渗流 | 第50-52页 |
| ·渗流计算模型 | 第52-57页 |
| ·计算工况 | 第52-54页 |
| ·几何模型 | 第54-55页 |
| ·计算参数 | 第55-57页 |
| ·渗流计算结果 | 第57-70页 |
| 第5章 滑坡稳定性极限平衡法分析 | 第70-110页 |
| ·计算的理论及方法 | 第70-72页 |
| ·稳定性计算模型 | 第72页 |
| ·稳定性计算结果 | 第72-110页 |
| ·仅考虑渗流力作用下的稳定性系数计算结果 | 第73-99页 |
| ·同时考虑非饱和土基质吸力时的稳定性系数计算结果 | 第99-110页 |
| 第6章 二维sigma应力应变分析 | 第110-122页 |
| ·应力应变分析的原理 | 第110页 |
| ·二维sigma计算模型 | 第110-111页 |
| ·二维数值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 第111-122页 |
| 第7章 三维FLAC数值模拟分析 | 第122-136页 |
| ·三维FLAC简介及分析原理 | 第122-125页 |
| ·三维FLAC数值计算模型 | 第125-126页 |
| ·天然状态下应力应变及稳定性分析 | 第126-130页 |
| ·蓄水条件下应力应变及稳定性分析 | 第130-136页 |
| 结论 | 第136-140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 | 第136-139页 |
|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 第139-140页 |
| 致谢 | 第140-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2-14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