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动机 | 第11-14页 |
一、“人本”思想与“非人本”现实的矛盾 | 第11-12页 |
二、“人本”思想在政策法规中的最新体现 | 第12-13页 |
三、失地农民问题与“人本思想”的提出 | 第13-14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展望 | 第14-16页 |
一、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二、相关文献展望 | 第16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8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5页 |
第一节 社会保障基础理论 | 第18-19页 |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 | 第18页 |
二、社会保障的特征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失地农民概念与失地农民问题的产生 | 第19-25页 |
一、失地农民的成因 | 第20-21页 |
二、失地农民的概念 | 第21-22页 |
三、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概念 | 第22页 |
四、失地农民权益受损的原因 | 第22-25页 |
第三章 从我国人本思想,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 | 第25-30页 |
第一节 我国人本思想概述 | 第25-28页 |
一、我国传统人本思想概述 | 第25-26页 |
二、我国近代人本思想概述 | 第26-27页 |
三、我国当代人本思想概述 | 第27-28页 |
第二节 我国人本思想,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启示 | 第28-30页 |
一、从人本思想内涵中,发现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要义 | 第28-29页 |
二、从我国人本思想中,发现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功能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国内外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就业实践 | 第30-38页 |
第一节 国外部分国家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先进经验 | 第30-32页 |
一、国外部分国家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措施 | 第30-31页 |
二、国外部分国家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措施 | 第31-32页 |
第二节 我国部分地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积极探索 | 第32-35页 |
一、上海“弹性”模式 | 第32-33页 |
二、成都“层次”模式 | 第33-34页 |
三、重庆“商业保险”模式 | 第34-35页 |
第三节 我国部分地区失地农民就业促进的积极探索 | 第35-38页 |
一、杭州模式 | 第35-36页 |
二、中山模式 | 第36页 |
三、黄鹤模式 | 第36-38页 |
第五章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案例研究——基于云南省昆明市的调查 | 第38-49页 |
第一节 昆明市基本市情 | 第38-39页 |
一、地理位置及区位优势 | 第38页 |
二、辖区面积及人口构成 | 第38-39页 |
三、人均收支及经济发展 | 第39页 |
四、社会保障及就业情况 | 第39页 |
第二节 昆明市失地农民基本情况调查 | 第39-44页 |
一、昆明市失地农民总体情况概述 | 第39-41页 |
二、案例调查一,以昆明市盘龙区金星社区为例 | 第41-42页 |
三、案例调查二,以昆明市五华区西坝新村为例 | 第42-43页 |
四、案例调查三,以昆明市西山区明波村为例 | 第43-44页 |
第三节 昆明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概述 | 第44-46页 |
一、昆明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现状 | 第44-45页 |
二、昆明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 第45-46页 |
第四节 昆明市失地农民就业促进概述 | 第46-49页 |
一、昆明市失地农民就业促进现状 | 第46-47页 |
二、昆明市失地农民就业促进存在的问题 | 第47-49页 |
第六章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就业体系完善 | 第49-63页 |
第一节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总体框架探索 | 第49-52页 |
一、人本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建设目标与原则 | 第49-51页 |
二、人本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总体框架 | 第51-52页 |
第二节 政府在失地农民问题中应发挥的作用 | 第52-55页 |
一、将“人民的幸福感与满意度”纳入政绩考核的指标 | 第53-54页 |
二、将“维持人民的生活质量不下降”作为征地补偿最低标准 | 第54页 |
三、将“保障粮食安全与国家安全”纳入征地审批必须遵循的原则 | 第54-55页 |
四、将“依法征地、依法补偿”作为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根本要件 | 第55页 |
第三节 失地农民基本保障机制 | 第55-60页 |
一、为保障最困难失地农民生存权益的最低生活保障 | 第56-57页 |
二、以不同年龄层次为基础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障 | 第57-58页 |
三、以广覆盖为目标的失地农民医疗保障 | 第58-60页 |
第四节 失地农民发展保障机制 | 第60-63页 |
一、针对失地农民提供的就业服务 | 第60-61页 |
二、适合失地农民自身特点的就业培训 | 第61页 |
三、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的政策 | 第61-63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