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页 |
第二节 本选题研究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第13-16页 |
一、理解劳务输出相关基本概念 | 第13-14页 |
二、国外有关贫困地区劳务输出的一般基础理论 | 第14-16页 |
三、国内有关贫困地区劳务输出的研究 | 第16页 |
第三节 本选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案、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一、研究方案 | 第16-17页 |
二、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四节 本选题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初步设想 | 第18页 |
一、迄今为止对云南省贫困地区劳务输出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8页 |
二、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 | 第18页 |
第五节 本选题预期达到的目标及学位论文具体设想 (含论文框架设计) | 第18-19页 |
一、研究任务 | 第18-19页 |
二、论文框架文章设计 | 第19页 |
第六节 本选题研究的进度安排 | 第19页 |
第二章 云南省贫困地区劳务输出的基本情况 | 第19-24页 |
第一节 云南省社会经济状况 | 第19-20页 |
第二节 云南省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历程 | 第20-22页 |
第三节 云南省贫困地区劳动力现状分析 | 第22-24页 |
第三章 云南省贫困地区劳务输出的原因分析 | 第24-26页 |
第一节 收入差距对贫困地区流动人口的推动效应 | 第24页 |
第二节 人口城市化对贫困地区流动人口的集聚效应 | 第24页 |
第三节 非农产业对贫困地区流动人口的拉动效应 | 第24-26页 |
第四章 云南省贫困地区劳务输出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 第26-34页 |
第一节 云南省贫困地区劳务输出的地区和行业分布特征 | 第26-28页 |
一、劳务输出的地区分布 | 第26-27页 |
二、劳务输出的行业分布 | 第27-28页 |
第二节 云南省贫困地区劳务输出的家庭和个人特征 | 第28-30页 |
一、性别特征 | 第28页 |
二、年龄特征 | 第28-29页 |
三、受教育特征 | 第29-30页 |
第三节 云南省贫困地区劳务输出转移方式—以洱源县为例 | 第30-31页 |
第四节 云南省劳动力输出存在的问题 | 第31-34页 |
一、劳动力输出规模小、速度慢 | 第31页 |
二、劳动力输出的地域分布不平衡 | 第31-32页 |
三、输出劳动力以体力型为主,就业层次偏低 | 第32页 |
四、劳动力输出的组织化不断提高,但尚需加强 | 第32-34页 |
第五章 云南省贫困地区劳务输出产生的效应分析 | 第34-42页 |
第一节 云南省贫困地区劳务输出产生的积极意义 | 第34-38页 |
一、云南省贫困地区劳务输出对流入地经济和社会产生的积极意义 | 第34-35页 |
二、云南省贫困地区劳务输出对流出地经济和社会产生的积极意义 | 第35-38页 |
第二节 云南省贫困地区劳务输出产生的消极影响 | 第38-42页 |
一、云南省贫困地区劳务输出对流入地经济和社会产生的消极影响 | 第38-40页 |
二、云南省贫困地区劳务输出对流出地经济和社会产生的消极影响 | 第40-42页 |
第六章 贫困地区劳务输出健康发展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 第42-48页 |
第一节 加强政府职责,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 第42-44页 |
一、变革现有的劳务输出管理体制 | 第42页 |
二、建立城乡合作人力资源信息平台,实现贫困地区劳动力有序转移 | 第42-43页 |
三、建立已输出和待输出农村劳动力的信息档案,健全劳务输出服务体系 | 第43页 |
四、加强劳务输出的宣传指导,拓宽劳动力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 | 第43-44页 |
第二节 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 | 第44-45页 |
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农民权益 | 第44页 |
二、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第44页 |
三、整合劳动力市场服务机构,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 | 第44-45页 |
四、积极发展各类中介机构,推进就业援助向农村延伸 | 第45页 |
第三节 大力开展劳动力输出培训,提高输出劳动力素质 | 第45-48页 |
一、建立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体系 | 第45-46页 |
二、发展农村职业技术和就业技能教育 | 第46页 |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 第46-48页 |
第七章 结论、研究的不足和改进的设想 (展望) | 第48-49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48页 |
第二节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48页 |
第三节 改进的设想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