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劳动力与农业人口论文

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深层思考

引言第1-13页
第1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阶段的重要议题第13-20页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界定第13-15页
  1.1.1 剩余劳动力概念及类型第13-14页
  1.1.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解析第14-15页
 1.2 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实际状况第15-17页
  1.2.1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第15页
  1.2.2 农村剩余劳动力地域差距明显第15-16页
  1.2.3 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第16页
  1.2.4 农村劳动力法制观念淡薄第16-17页
 1.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时代意义第17-20页
  1.3.1 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第17页
  1.3.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第17-18页
  1.3.3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第18-19页
  1.3.4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出路第19-20页
第2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第20-27页
 2.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依据第20-23页
  2.1.1 马克思主义农村人口流动理论第20页
  2.1.2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第20-21页
  2.1.3 拉尼斯—费景汉理论第21-22页
  2.1.4 托达罗预期收入理论第22页
  2.1.5 理论评述第22-23页
 2.2 国内外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第23-26页
  2.2.1 英国模式第23-24页
  2.2.2 美国模式第24页
  2.2.3 日本模式第24-25页
  2.2.4 台湾模式第25-26页
 2.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践的基本经验第26-27页
第3章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征、趋势和社会影响第27-38页
 3.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状况第27-29页
  3.1.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实证综述第27页
  3.1.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阶段第27-29页
 3.2 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第29-32页
  3.2.1 受宏观经济形势以及政策和体制的影响很大第29页
  3.2.2 劳动力转移存在城乡和地域差别第29-30页
  3.2.3 绝大多数劳动力集中在技术要求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第30页
  3.2.4 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和季节性第30-31页
  3.2.5 劳动力转移以自发互助为主要形式第31页
  3.2.6 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壮年劳动人口是劳动力转移的主体第31-32页
 3.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发展趋势第32-33页
  3.3.1 转移规模不断扩大第32页
  3.3.2 转移模式日益多样化第32-33页
  3.3.3 转移领域日益广阔第33页
  3.3.4 流动形式趋向有序化第33页
 3.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社会影响第33-38页
  3.4.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积极影响第34-35页
  3.4.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消极影响第35-38页
第4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因和制约因素第38-46页
 4.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因第38-41页
  4.1.1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内在动因第38页
  4.1.2 人口与耕地资源的反相变化是劳动力转移的外在动因第38-39页
  4.1.3 三大收入差距是诱导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直接经济动因第39-40页
  4.1.4 国家宏观政策适时调整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体制性原因第40-41页
 4.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第41-46页
  4.2.1 农村城市化进程滞后是影响劳动力转移的根本症结第41-42页
  4.2.2 城乡二元分割体制是影响劳动力转移的绊脚石第42-43页
  4.2.3 转移载体的容纳能力是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第43-44页
  4.2.4 劳动力市场组织程度偏低是影响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第44-45页
  4.2.5 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是影响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障碍第45-46页
第5章 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对策第46-61页
 5.1 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步伐第46-49页
  5.1.1 引导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第47页
  5.1.2 形成合理的城镇层次结构第47-48页
  5.1.3 努力推进城市特色化建设第48-49页
  5.1.4 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大有可为第49页
 5.2 深化配套制度改革第49-52页
  5.2.1 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加快农民市民化步伐第49-50页
  5.2.2 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健全土地流转机制第50页
  5.2.3 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社会保障制度第50-51页
  5.2.4 建立城乡一体化就业制度第51-52页
 5.3 增强转移载体容纳能力第52-55页
  5.3.1 加快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多元城镇化建设第52页
  5.3.2 加快乡镇企业发展,提高吸纳能力第52-53页
  5.3.3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开拓就业领域第53-54页
  5.3.4 扩大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现环境和就业的双赢第54页
  5.3.5 开展劳务输出,积极拓宽国外劳动力转移渠道第54-55页
 5.4 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第55-57页
  5.4.1 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信息服务体系第55-56页
  5.4.2 构建完善的劳动力法律法规体系第56页
  5.4.3 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第56-57页
 5.5 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第57-61页
  5.5.1 发展城乡双向融合的农民自我教育方式第57页
  5.5.2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第57-58页
  5.5.3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第58-59页
  5.5.4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第59-60页
  5.5.5 加强农村法制建设第60-61页
结束语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4页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64-65页
致谢第65-66页
研究生履历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uCr25高压电触头材料制备工艺研究
下一篇:背诵法在高职英语口语学习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