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1.研究对象 | 第14-18页 |
1.1 来源 | 第14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14页 |
1.3 纳入标准 | 第14-15页 |
1.4 排除标准 | 第15页 |
1.5 取消或退出试验条件 | 第15页 |
1.6 剔除标准 | 第15-16页 |
1.7 脱落标准 | 第16页 |
1.8 针对剔除与脱落病例的处理 | 第16-17页 |
1.9 不良事件的应对措施 | 第17-18页 |
1.9.1 不良事件的记录与报告分析 | 第17页 |
1.9.2 处理 | 第17-18页 |
2.研究方法 | 第18-26页 |
2.1 试验研究设计类型 | 第18页 |
2.2 样本含量 | 第18页 |
2.3 随机方法 | 第18页 |
2.4 试验设计 | 第18-19页 |
2.5 盲法实施 | 第19页 |
2.6 课题设计路线图 | 第19-20页 |
2.7 课题病例收集流程图 | 第20-21页 |
2.8 治疗方案 | 第21-22页 |
2.8.1 设计分组 | 第21页 |
2.8.2 操作规范 | 第21页 |
2.8.3 分组与方案 | 第21-22页 |
2.9 基本信息与评价指标 | 第22-25页 |
2.9.1 病例的基本信息 | 第22页 |
2.9.2 疗效评价指标 | 第22-23页 |
2.9.3 试验疗效判定的标准 | 第23-24页 |
2.9.4 试验依从性的评价 | 第24页 |
2.9.5 安全性的评价 | 第24-25页 |
2.10 统计方法 | 第25页 |
2.10.1 临床的数据统计 | 第25页 |
2.10.2 统计的分析方法 | 第25页 |
2.11 临床病例质量的控制 | 第25-26页 |
3 研究结果 | 第26-35页 |
3.1 试验组与对照组视觉模拟评分的比较 | 第26页 |
3.2 试验组与对照组疼痛分级指数感觉项、情感项的比较 | 第26-28页 |
3.3 试验组与对照组现有痛强度评分的比较 | 第28页 |
3.4 试验组与对照组上肢功能障碍评分的比较 | 第28-29页 |
3.5 试验组与对照组焦虑抑郁评分的比较 | 第29-30页 |
3.6 试验组与对照组失眠严重程度指数评分的比较 | 第30页 |
3.7 试验组与对照组生存质量评分的比较 | 第30-31页 |
3.8 功能性磁共振的数据分析过程及结果说明 | 第31-35页 |
3.8.1 试验仪器 | 第31页 |
3.8.2 研究区域 | 第31页 |
3.8.3 试验条件 | 第31-32页 |
3.8.4 数据处理 | 第32页 |
3.8.5 统计分析流程 | 第32页 |
3.8.6 结果报告 | 第32-35页 |
4 讨论 | 第35-43页 |
4.1 西医对臂丛神经损伤修复术后疼痛的认识 | 第35-36页 |
4.1.1 外周与疼痛的关系 | 第35-36页 |
4.1.2 脊髓与疼痛的关系 | 第36页 |
4.1.3 中枢与疼痛的关系 | 第36页 |
4.2 中医对臂丛神经损伤修复术后疼痛的认识 | 第36-39页 |
4.2.1 不通则痛 | 第37页 |
4.2.2 不荣则痛 | 第37-38页 |
4.2.3 推拿治疗痛症的机理 | 第38-39页 |
4.3 推拿对臂丛神经损伤修复术后的临床症状观察 | 第39-42页 |
4.3.1 推拿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的关系 | 第39-40页 |
4.3.2 推拿与上肢功能障碍的关系 | 第40-41页 |
4.3.3 推拿与焦虑抑郁、睡眠质量的关系 | 第41-42页 |
4.4 推拿镇痛与脑内相关核团的关系 | 第42-43页 |
4.5 总结 | 第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研究展望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附录一 量表 | 第52-61页 |
附录二 试验图片 | 第61-63页 |
附录三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63-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