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科学研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6-15页 |
| ·目的意义 | 第6页 |
| ·论文综述 | 第6-11页 |
|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 | 第6-9页 |
| ·国内外有关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 ·对以上研究的评价 | 第10-11页 |
| ·论文的理论性质 | 第11-12页 |
| ·概念界定 | 第12-15页 |
| ·教育的相关概念 | 第12页 |
| ·复杂性科学值得借鉴的相关概念 | 第12-15页 |
| 第二章 人的非线性发展与教育改革 | 第15-25页 |
| ·成长的线性与非线性特征 | 第15-16页 |
| ·成长的非线性 | 第15页 |
| ·线性成长的相对性 | 第15-16页 |
| ·开放、复杂的教育环境 | 第16-18页 |
| ·外部因素影响的复杂性 | 第16-17页 |
| ·成长的偶然性 | 第17-18页 |
| ·“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 | 第18-19页 |
| ·复杂视野下的教育改革 | 第19-23页 |
| ·为什么要改革 | 第19页 |
| ·目前改革的现状 | 第19-20页 |
| ·改革问题在哪里 | 第20-21页 |
| ·走出教育的死胡同 | 第21-23页 |
| ·教育的新生呼唤考试评价体制改革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学习的复杂性 | 第25-33页 |
| ·知识系统的复杂性 | 第25-27页 |
| ·知识系统的复杂性特征 | 第25页 |
| ·知识系统的物质能量基础 | 第25页 |
| ·知识系统的信息基础 | 第25-26页 |
| ·信息干扰策略 | 第26页 |
| ·线性与非线性相统一策略 | 第26-27页 |
| ·思维的非线性 | 第27-30页 |
| ·创造性思维的非线性特征 | 第27页 |
| ·非平衡区与创造性思维 | 第27-28页 |
| ·创造性思维的不可逆性 | 第28页 |
| ·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张力策略 | 第28-29页 |
| ·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开放策略 | 第29-30页 |
| ·复杂性视野下的学习理论 | 第30-33页 |
| ·学习理论的回顾 | 第30-31页 |
| ·复杂性对学习全新的启示 | 第31-33页 |
| 第四章 课堂教学中的耗散结构 | 第33-42页 |
| ·复杂、开放的课堂教学系统 | 第33-34页 |
| ·复杂科学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 第34-35页 |
| ·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 | 第35-37页 |
| ·复杂性科学启示下的课堂教学策略 | 第37-42页 |
| ·课堂教学的开放策略 | 第37-38页 |
| ·积极有效的干扰策略 | 第38-39页 |
| ·课堂教学非线性策略 | 第39-40页 |
| ·课堂教学的线性策略 | 第40-42页 |
| 第五章 复杂性视野下的学校德育 | 第42-47页 |
| ·德育的复杂性与开放性 | 第42-43页 |
| ·复杂科学启示下的德育策略 | 第43-47页 |
| ·德育的整合策略 | 第43-44页 |
| ·积极有效的干扰策略 | 第44页 |
| ·德育的开放策略 | 第44-45页 |
| ·线性与非线性相统一策略 | 第45-47页 |
| 第六章 自组织与学校管理 | 第47-50页 |
| ·学校管理中的自组织特征 | 第47-48页 |
| ·学校管理中的自组织策略 | 第48-50页 |
| 结语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55页 |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