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导论 | 第12-19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2-13页 |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本研究的价值 | 第13-18页 |
三、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8-19页 |
第一章 教学的“对话”品性 | 第19-30页 |
一、解读“对话” | 第19-22页 |
(一) 对话是人类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方式 | 第19-20页 |
(二) 对话是交往双方基于理解的视界融合 | 第20-21页 |
(三) 对话是一种态度、一种关系、一种意识和哲学观 | 第21-22页 |
二、教学对话品性的遮蔽与彰显 | 第22-30页 |
(一) 遮蔽了对话品性的教学的主要表征 | 第22-24页 |
(二) 教学对话品性遮蔽的主要原因 | 第24-26页 |
(三) 教学对话品性的彰显之途 | 第26-28页 |
(四) 彰显了对话品性的教学展望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对话教学的本质 | 第30-45页 |
一、对话:对话教学的理念和精神 | 第30-32页 |
二、对话教学的内涵和特点 | 第32-37页 |
(一) 对话教学的内涵 | 第32-34页 |
(二) 对话教学的特点 | 第34-37页 |
三、必须处理的两对关系 | 第37-45页 |
(一) 对话教学与教师讲授 | 第38-39页 |
(二) 对话教学与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 | 第39-45页 |
第三章 对话教学的基本观 | 第45-63页 |
一、对话教学的目的观 | 第45-48页 |
二、对话教学的过程观 | 第48-52页 |
(一) 对话教学是师生精神相遇、经验共享的过程 | 第48-49页 |
(二) 对话教学是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和课程意义的建构与生成过程 | 第49-52页 |
三、对话教学的课程观 | 第52-57页 |
(一) 课程本质:经验 | 第52-54页 |
(二) 课程内容:文本 | 第54-57页 |
四、对话教学的师生观 | 第57-63页 |
(一) 教师:对话的引导者、倾听者和合作者 | 第57-59页 |
(二) 学生:主动的学习者和建构者 | 第59-60页 |
(三) 师生关系:“我—你”对话关系 | 第60-63页 |
第四章 对话教学的课堂实践 | 第63-83页 |
一、对话教学的课堂实践形式 | 第63-69页 |
(一) 言语型对话 | 第63-65页 |
(二) 理解型对话 | 第65-68页 |
(三) 反思型对话 | 第68-69页 |
二、对话教学的课堂设计 | 第69-83页 |
(一) 对话教学课堂设计的核心理念 | 第69-74页 |
(二) 对话教学的目标设计与话题设计 | 第74-81页 |
(三) 对话教学课堂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81-83页 |
第五章 对话教学实践的反思与改进 | 第83-98页 |
一、对话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透视 | 第83-90页 |
(一) 刻意注重生成,迷失了基本的教学目标 | 第83-84页 |
(二) 一味追求对话,缺乏精彩、深刻的讲授 | 第84-87页 |
(三) 形式化的、虚假的对话大量存在 | 第87-89页 |
(四) 有意或无意地疏离了现实生活世界 | 第89-90页 |
二、对话教学实践的问题探源 | 第90-95页 |
(一) 对话教学的理论研究尚不成熟 | 第91-93页 |
(二) 各中小学校教师之间缺少正常、必要的经验或学术交流 | 第93页 |
(三) 不少教师的自身素养不高,不适应新课程中对话教学的实践要求 | 第93-95页 |
三、对话教学实践的改进思路 | 第95-98页 |
(一) 加强对话教学的理论探索,进一步澄清教师的模糊认识 | 第95页 |
(二) 以区域交流为纽带,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校教师的经验和学术交流机制 | 第95-96页 |
(三) 将教师培训落到实处,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养 | 第96-98页 |
结束语 | 第98-9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99-105页 |
后记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