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 第9-13页 |
1 信息技术 | 第9页 |
2 课程 | 第9-10页 |
3 整合 | 第10页 |
4 课程整合 | 第10页 |
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第10-13页 |
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 第13-15页 |
1 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 第14-15页 |
2 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 第15页 |
3 利于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 | 第15页 |
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 “整合”的雏形与发展 | 第15-16页 |
2 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现状 | 第16-19页 |
四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切实思考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 第20-27页 |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0-23页 |
1 学习是一种构建意义的过程 | 第21页 |
2 学习是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 | 第21-22页 |
3 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 | 第22-23页 |
二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23-24页 |
三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思想、模式 | 第24-27页 |
1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思想 | 第24-25页 |
2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 | 第25-27页 |
第三章 高中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点 | 第27-32页 |
一 高中阶段学生的特点 | 第27-30页 |
1 高中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 第28页 |
2 高中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 | 第28-29页 |
3 高中生思维发展的总体特点 | 第29-30页 |
二 高中课程特点 | 第30页 |
三 高中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点 | 第30-32页 |
第四章 信息技术在高中阶段应用模式的构建 | 第32-47页 |
一 构建应用模式的基本思路 | 第33-38页 |
1 构建应用模式的基本原则 | 第34-37页 |
2 学科教学设计原则 | 第37-38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三 构建应用模式的流程 | 第39-47页 |
1 应用模式的分析 | 第40-41页 |
2 应用模式的构建 | 第41-43页 |
3 应用模式的特点 | 第43-47页 |
第五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 | 第47-57页 |
案例1 | 第47-51页 |
案例2 | 第51-56页 |
对实验研究的总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老师与学生的作为 | 第57-63页 |
一 教师必须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第57-60页 |
1 教师角色要改变 | 第57页 |
2 教师任务要改变 | 第57-58页 |
3 教师观念要更新 | 第58-59页 |
4 教师素质要提高 | 第59-60页 |
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 第60-61页 |
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两大要素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 第61-63页 |
第七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 | 第63-67页 |
一 教师观念和水平的制约 | 第63-64页 |
1 教师观念的制约 | 第63-64页 |
2 教师水平的制约 | 第64页 |
二 学生主体作用发挥要适度 | 第64-65页 |
1 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充分体现 | 第64-65页 |
2 主体绝对化倾向 | 第65页 |
三 对教学资源的误解 | 第65-67页 |
1 对网络资源过分依赖,忽视其他教学资源 | 第65-66页 |
2 只重视物质资源,忽视人力资源 | 第66页 |
3 教育资源建设渠道单一 | 第66-67页 |
结束语 | 第67-69页 |
附录Ⅰ | 第69-72页 |
附录Ⅱ | 第72-75页 |
附表一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