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23页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9-11页 |
1.2 黄土结构性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 黄土的流变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3页 |
第二章 西安地区Q_3黄土的物理力学特征 | 第23-43页 |
2.1 物理特征 | 第23-27页 |
2.1.1 密度与含水量 | 第23-24页 |
2.1.2 颗粒组成特征 | 第24-25页 |
2.1.3 成分特征 | 第25页 |
2.1.4 胶结物质与胶结类型 | 第25-26页 |
2.1.5 孔隙特征 | 第26-27页 |
2.2 力学特征 | 第27-40页 |
2.2.1 黄土的结构强度研究 | 第27-30页 |
2.2.2 黄土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 | 第30-31页 |
2.2.3 非饱和黄土的本构特征及其与球应力及含水量关系研究 | 第31-35页 |
2.2.4 软化型本构方程的数学描述 | 第35-4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第三章 黄土的结构损伤特性研究 | 第43-66页 |
3.1 黄土的结构性及损伤分析 | 第43-50页 |
3.1.1 黄土的结构性 | 第43-46页 |
3.1.2 黄土的损伤分析 | 第46-48页 |
3.1.3 损伤变量的选择 | 第48-50页 |
3.2 黄土损伤特性研究 | 第50-53页 |
3.2.1 结构性黄土单轴压缩试验 | 第51页 |
3.2.2 损伤门槛值分析 | 第51-52页 |
3.3.3 初始弹性模量分析 | 第52-53页 |
3.3.4 损伤演化规律研究 | 第53页 |
3.4 黄土刚度劣化的损伤描述 | 第53-55页 |
3.5 黄土强度劣化的损伤描述 | 第55-57页 |
3.6 两种损伤演化方程的讨论 | 第57-58页 |
3.7 三轴损伤变量的确定 | 第58-61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第四章 Q_3黄土流变特征研究 | 第66-91页 |
4.1 岩土材料流变的研究方法及原理 | 第66-70页 |
4.1.1 流变的研究方法 | 第66-69页 |
4.1.2 土体非线性流变机理分析 | 第69-70页 |
4.2 试验设备及试验结果处理方法 | 第70-73页 |
4.2.1 试验设备 | 第70-71页 |
4.2.2 加载方式与试验结果处理 | 第71-73页 |
4.3 黄土蠕变试验及特征 | 第73-77页 |
4.3.1 黄土的蠕变特征 | 第73-76页 |
4.3.2 黄土蠕变的等时应力应变特征 | 第76-77页 |
4.4 考虑损伤效应蠕变模型的建立 | 第77-88页 |
4.4.1 建模的基本原理 | 第77页 |
4.4.2 模型的建立 | 第77-82页 |
4.4.3 流变模型在复杂应力条件下的推广 | 第82-8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1页 |
第五章 黄土流变本构方程的解析与数值模拟 | 第91-111页 |
5.1 有限单元法的基本原理 | 第91-92页 |
5.2 黄土流变模型的粘弹塑性有限元解析 | 第92-100页 |
5.2.1 粘性增量初应变法的基本思想 | 第92-93页 |
5.2.2 黄土流变模型的有限元解析 | 第93-99页 |
5.2.3 黄土变形的粘弹塑性有限元过程 | 第99-100页 |
5.3 ADINA有限元程序及编制 | 第100-103页 |
5.3.1 ADINA有限元程序及二次开发简介 | 第100-102页 |
5.3.2 考虑损伤效应的黄土流变本构模型程序开发 | 第102-103页 |
5.4 数值模拟结果及对比 | 第103-10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4-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1-114页 |
附录一: 有限元源程序 | 第114-132页 |
附录二: 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 第132-133页 |
致谢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