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0页 |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含油污水常规破乳技术 | 第16-22页 |
·重力沉降分离技术 | 第16-18页 |
·离心分离技术 | 第18-19页 |
·气浮分离技术 | 第19-22页 |
·其它分离技术 | 第22页 |
·含油污水微波破乳技术 | 第22-29页 |
·微波破乳实验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微波设备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5-29页 |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微波强化破乳系统概述及微波破乳器实际参数确定 | 第30-43页 |
·微波强化破乳系统概述 | 第30-32页 |
·微波破乳器设计参数确定 | 第32-41页 |
·微波破乳器技术要求 | 第32页 |
·微波谐振腔设计参数的确定 | 第32-33页 |
·谐振腔流道管材的选择 | 第33-36页 |
·微波能量传输及耦合装置 | 第36-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微波谐振腔理论设计基础及计算 | 第43-56页 |
·微波谐振腔理论设计基础 | 第43-46页 |
·谐振腔谐振模式及其场量 | 第43-44页 |
·谐振腔特性参数 | 第44-46页 |
·谐振波长 | 第44-46页 |
·品质因数 | 第46页 |
·微波谐振腔理论设计计算 | 第46-55页 |
·圆柱谐振腔模式数目计算 | 第46-49页 |
·圆柱谐振腔模式互补计算 | 第49-50页 |
·圆柱谐振腔模式简并计算 | 第50-52页 |
·圆柱谐振腔模式波形因数计算 | 第52-54页 |
·圆柱谐振腔性能综合评价计算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微波谐振腔数值模拟及结构优化设计 | 第56-80页 |
·电磁场仿真软件选择 | 第56-57页 |
·无流道分布微波谐振腔数值模拟计算 | 第57-73页 |
·无流道分布微波谐振腔模型简化 | 第57-58页 |
·无流道分布微波谐振腔边界条件设置 | 第58页 |
·无流道分布微波谐振腔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58-73页 |
·波导高度 h 对微波谐振腔性能的影响 | 第59-64页 |
·波导旋转角度 i 对微波谐振腔性能的影响 | 第64-68页 |
·谐振腔长度 l 对微波谐振腔性能的影响 | 第68-70页 |
·谐振腔半径 R 对微波谐振腔性能的影响 | 第70-73页 |
·有流道分布微波谐振腔数值模拟计算 | 第73-79页 |
·有流道分布微波谐振腔(0deg)模拟计算 | 第73-76页 |
·有流道分布微波谐振腔(0deg)模型简化 | 第73-74页 |
·有流道分布微波谐振腔(0deg)边界条件设置 | 第74页 |
·有流道分布微波谐振腔(0deg)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74-76页 |
·有流道分布微波谐振腔(90deg)模拟计算 | 第76-79页 |
·有流道分布微波谐振腔(90deg)模型简化 | 第76-77页 |
·有流道分布微波谐振腔(90deg)边界条件设置 | 第77页 |
·有流道分布微波谐振腔(90deg)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77-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五章 微波强化破乳系统设计 | 第80-93页 |
·微波能量发射装置的设计 | 第80页 |
·微波破乳器结构设计 | 第80-87页 |
·封头结构设计 | 第80-82页 |
·法兰结构设计 | 第82-85页 |
·管板结构设计 | 第85-86页 |
·密封结构设计 | 第86-87页 |
·谐振腔其他结构设计 | 第87页 |
·微波谐振腔三维模拟图及实物图 | 第87页 |
·微波强化破乳系统零部件选型 | 第87-92页 |
·剪切乳化机的选型 | 第87-88页 |
·泵的选型 | 第88-90页 |
·计量仪表的选型 | 第90-91页 |
·管路附件的选型 | 第91页 |
·微波强化破乳系统实物图 | 第91-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六章 微波强化破乳系统实验研究 | 第93-104页 |
·实验测量仪器及试剂 | 第93-96页 |
·实验测量仪器 | 第93-95页 |
·实验所用试剂 | 第95-96页 |
·微波强化破乳实验 | 第96-99页 |
·测定含油量方法 | 第96-97页 |
·含油污水的配制 | 第97-98页 |
·实验内容 | 第98-99页 |
·微波强化破乳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99-102页 |
·微波功率对系统破乳效果的影响 | 第99-100页 |
·处理量对系统破乳效果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沉降时间对系统破乳效果的影响 | 第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 第104-106页 |
·结论 | 第104-105页 |
·建议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9页 |
附录 | 第109-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3-114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114-115页 |
附件 | 第115-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