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经济理论和方法论文

产业集群生态相研究

摘要(中文)第1-6页
摘要(英文)第6-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9页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2-20页
  一、 本文研究的意义第12-14页
  二、 本文研究的对象第14-16页
  三、 本文研究的意义第16-20页
 第二节 研究的逻辑体系第20-22页
  一、 本文研究的逻辑结构第20页
  二、 本文研究的逻辑关系第20-22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第22-29页
  一、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第22-27页
  二、 产业集群研究方法与传统分析方法的不同之处第27-29页
第二章 产业集群理论发展第29-61页
 第一节 产业集聚理论第30-36页
  一、 马歇尔关于产业集聚的论述第30-32页
  二、 韦伯对产业集聚发生机制的解释第32-33页
  三、 增长极理论对集聚的讨论第33-35页
  四、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对产业集聚的解释第35-36页
 第二节 区位理论第36-47页
  一、 古典的区位理论第37-42页
  二、 地域生产综合体及产业综合体理论第42-44页
  三、 新产业空间理论第44-47页
 第三节 产业集群理论第47-59页
  一、 迈克尔.波特的集群理论第47-51页
  二、 GEM模型第51-54页
  三、 新产业区理论及弹性专精第54-59页
 第四节 产业集群理论的最新发展动态第59-60页
 小结第60-61页
第三章 产业集群的本质认识第61-86页
 第一节 产业集群释义第61-70页
  一、 产业集群的概念第61-63页
  二、 产业集群的特点第63-66页
  三、 产业集群的主要功能第66-68页
  四、 产业集群的类型第68-70页
 第二节 产业集群的形成的原因和条件第70-75页
  一、 产业集群产生的原因第70-71页
  二、 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第71-75页
 第三节 产业集群的内在本质第75-77页
 第四节 我国产业集群的成因、特点、现存问题及对策第77-84页
  一、 我国产业集群的成因第78-79页
  二、 我国产业集群的特点第79页
  三、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79-80页
  四、 对策建议:发展创新性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第80-84页
 小结第84-86页
第四章 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第86-103页
 第一节 生命周期理论第86-89页
  一、 从产品生命周期到产业生命周期第86-88页
  二、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第88-89页
 第二节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特性、异化第89-94页
  一、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性质第90-91页
  二、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异化第91-93页
  三、 异化现象的影响第93-94页
 第三节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阶段分析第94-99页
  一、 关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理论研究第94页
  二、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第94-95页
  三、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表现特征第95-97页
  四、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启示第97-99页
 第四节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规律以及政策建议第99-101页
  一、 产业集群的兴替第99-100页
  二、 把握产业集群生命规律的政策建议第100-101页
 小结第101-103页
第五章 产业集群运行机制分析第103-158页
 第一节 产业集群要素流动机制第103-115页
  一、 基于克鲁格曼“核心--边缘”模型对集群要素流动机制的解释第103-108页
  二、 经济学基本理论对产业集群的要素流动原理的分析第108-110页
  三、 产业集群的要素流动整合第110-111页
  四、 要素流动与产业集群的粘性第111-113页
  五、 要素流动的集群效率第113-115页
 第二节 产业集群学习机制第115-128页
  一、 产业集群的学习第116-121页
  二、 产业集群学习机制的模型解释第121-128页
 第三节 产业集群创新机制第128-141页
  一、 产业集群的合作创新模型第128-133页
  二、 创新效应与产业集群的长期发展第133-139页
  三、 合作创新构建产业集群的长期竞争优势第139-141页
 第四节 产业集群知识共享机制第141-148页
  一、 知识的特性分析第141-142页
  二、 集群内知识共享的先决条件-企业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和整合能力第142-145页
  三、 产业集群内的知识流动分析第145-147页
  四、 知识流动对产业集群创新机制的影响第147-148页
 第五节 产业集群信任机制第148-155页
  一、 产业集群内的信任第148-150页
  二、 产业集群企业间信任机制的分析第150-154页
  三、 一个实证:温州市乐清低压电器集群企业间信任机制变迁第154-155页
 小结第155-158页
第六章 产业集群群内环境分析第158-173页
 第一节 企业入群行为分析--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第158-161页
 第二节 企业与集群关系分析第161-167页
  一、 企业与集群的相互关系第161-162页
  二、 集群与企业的要素交流第162页
  三、 集群内企业关系研究第162-167页
 第三节 产业集群的结构与要素地位作用第167-172页
  一、 核心圈第168-169页
  二、 紧密圈第169页
  三、 支持圈第169-172页
 小结第172-173页
第七章 产业集群外部关系分析第173-197页
 第一节 产业集群群间关系第173-181页
  一、 产业集群间的共生关系第173-177页
  二、 产业集群间的寄生关系第177-179页
  三、 产业集群间的竞争关系第179-181页
 第二节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第181-186页
  一、 产业集群的两种效应对区域的作用第181-182页
  二、 产业集群对本地企业的影响作用第182-183页
  三、 产业集群在提高地区经济竞争力方面的作用第183-185页
  四、 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第185-186页
 第三节 产业集群与社会生态环境第186-195页
  一、 地理区位环境第186-188页
  二、 制度环境第188-189页
  三、 人文环境第189-190页
  四、 产业集群的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第190-195页
 小结第195-197页
第八章 结束语第197-207页
 第一节 本文的基本结论第197页
 第二节 国内外集群成功经验的启示第197-202页
  一、 我国部分地区的产业集群第197-201页
  二、 成功产业集群的启示第201-202页
 第三节 对策和建议第202-207页
  一、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产业集群带来的挑战第203页
  二、 产业集群保持和提升竞争力的途径第203-205页
  三、 促进我国高新区发展的主要对策第205-207页
 第四节 本研究需要继续的后续研究第207页
参考文献第207-217页
致谢第217-219页

论文共2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内外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对比研究
下一篇:飞秒激光与透明介质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