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酚降解菌的分离筛选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第1章 绪论 | 第1-21页 |
·苯酚的性质及其废水来源 | 第10-13页 |
·酚类物质降解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3-16页 |
·高效苯酚降解菌株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苯酚降解菌的种类和代谢途径 | 第17-19页 |
·苯酚降解菌的种类 | 第17页 |
·微生物代谢苯酚的途径 | 第17-19页 |
·研究目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2章 苯酚降解菌的分离筛选和驯化 | 第21-35页 |
·实验仪器、试剂和方法 | 第21-29页 |
·实验主要仪器 | 第21页 |
·实验主要药品、试剂与培养基 | 第21-24页 |
·实验主要药品 | 第21-23页 |
·实验用培养基组分 | 第23-24页 |
·苯酚浓度的测定——4-氨基安替比林直接光度法 | 第24-27页 |
·方法原理 | 第24页 |
·试剂配制 | 第24-25页 |
·测试步骤 | 第25-27页 |
·微生物量的测定方法——比浊法 | 第27-29页 |
·测定原理 | 第27页 |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第27-28页 |
·细菌OD值的测定 | 第28页 |
·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28-29页 |
·采样 | 第29-30页 |
·采样点的确定 | 第29页 |
·采集方法 | 第29-30页 |
·菌株的富集 | 第30-31页 |
·基本原理 | 第30页 |
·富集培养 | 第30-31页 |
·菌株的分离 | 第31页 |
·苯酚降解菌株的筛选 | 第31-32页 |
·菌株的驯化 | 第32-33页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32-33页 |
·驯化的方式 | 第33页 |
·小结 | 第33-35页 |
第3章 菌株的初步鉴定和保藏 | 第35-44页 |
·菌株的初步鉴定 | 第35-41页 |
·菌株形态特征 | 第35-39页 |
·菌落形态观察 | 第35页 |
·个体形态观察 | 第35-39页 |
·菌株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 | 第39-40页 |
·接触酶实验 | 第39页 |
·葡萄糖氧化发酵实验 | 第39页 |
·甲基红实验 | 第39页 |
·V-P测定 | 第39页 |
·吲哚实验 | 第39-40页 |
·菌株需氧性实验 | 第40页 |
·菌株生长特性的测定 | 第40-41页 |
·菌株生长的pH值的测定 | 第40-41页 |
·菌株生长温度测定 | 第41页 |
·菌株鉴定结果 | 第41页 |
·菌株的保藏 | 第41-43页 |
·菌种保藏的常用方法 | 第41-42页 |
·液体石蜡法 | 第41页 |
·低温定期移植法 | 第41-42页 |
·砂土保藏法 | 第42页 |
·液氮超低温保藏法 | 第42页 |
·PD2菌株的保藏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PD2菌株降解特性研究 | 第44-57页 |
·主要环境生存因子对PD2菌株降解苯酚的影响 | 第44-50页 |
·温度的影响 | 第44-46页 |
·pH的影响 | 第46-48页 |
·溶解氧的影响 | 第48-50页 |
·培养基主要成分对PD2菌株降解苯酚的影响 | 第50-53页 |
·外加碳源的影响 | 第50-51页 |
·无机盐成分的影响 | 第51-53页 |
·接种量对苯酚降解的影响 | 第53-54页 |
·不同苯酚浓度下PD2菌株的降解 | 第54-55页 |
·单一菌株、混合菌株降解苯酚能力比较 | 第55-56页 |
·讨论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4页 |